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紫薇简介及信息(紫薇简介及特征)

紫薇简介及信息(紫薇简介及特征)

简介:关于紫薇简介及信息(紫薇简介及特征)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大叶紫薇是过路黄科紫薇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名痒花、痒疹树、紫花、紫兰、蚊花、杨梅、百日草、无皮树等。紫薇体态优美,树干光洁,色彩艳丽;开花的时候正好是夏秋季节,花期长。故有“百日红”之称,有“夏青花满红”之誉。是观赏花、茎、根的好盆景。

紫薇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光、喜阴、喜肥,尤其喜深厚肥沃的沙壤土。它适合生长在稍微潮湿的土地上,也耐干旱和水涝。禁止在地下水位高、湿度低的地方种植。它性温,耐寒,发芽力强。紫薇还具有很强的抗污染能力,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和氯的抵抗力很强。半阴生,喜欢生在肥沃湿润的土壤里,也耐旱,石灰性土壤和酸性土壤都生长良好。

1.紫薇的繁殖方法:紫薇的繁殖方法有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分株繁殖、压条繁殖。

1.播种繁殖:秋季9-11月,当蒴果由绿色变为褐色时,即可采摘果序,去皮,晒干,贮藏,翌年春季3-4月种植于通风干燥处。常用的播种方式有条播、沟播或箱面播,每隔3-4厘米播种2-3粒。播种后,用细土覆盖,厚度约2厘米。宜用不带种子的土覆盖。用草帘或塑料薄膜覆盖,保持床土湿润。播种后,保持苗床温度在15-20,10-15天左右发芽出苗。出苗后,移开盖子,逐渐接受阳光。出土后要保证土壤水分。幼苗长出两对真叶后,要进行疏伐处理。6-7月份,应施腐熟的薄肥水2-3次。夏季要防干旱,苗高要勤浇水。在那个冬天,幼苗的高度可以达到50厘米以上。冬季落叶后及时修剪侧枝和开花枝,第二年早春移栽。

2.压条繁殖:紫薇压条繁殖有低压繁殖和高压繁殖两种方法。一般选择1-3年生枝条在早春进行低压繁殖,选择长枝触地,在触地部分用刀划皮,压土,保持土壤湿润。分层后要时刻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一个月左右就可以生根发芽,存活下来。生根后,从发根底部切下母株,种植成为新植株。

高压压条又称空气压条,是选择树冠上生长旺盛的2-4年生枝条。在距基枝20-30厘米处,先用环形剥皮法剥去皮层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然后用肥泥在伤口周围裹成球形,再用塑料薄膜包裹,保持湿润。高压时间一般在早春的2-3月进行,8-9月透过塑料薄膜可以看到白色的根生长后,就开始生长。

3.分株繁殖法:在早春发芽前或秋冬落叶后进行,将根际萌发的分蘖挖成若干株,或将2-3条带根的萌条丛生移栽。种植后要及时浇透,注意保湿,必要时遮荫,干旱时浇水。

4.扦插繁殖:紫薇常见的扦插繁殖可分为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

嫩枝扦插:嫩枝扦插通常在7-8月进行。选择半木质化的枝条,切成8-10厘米长的插条,在枝条顶端留2-3片叶子。切割深度约为5-8厘米。切割后,它充满了水,一

植物生长激素可用于处理紫薇扦插中的插条,对促进生根有明显效果。常用的生长激素,如吲哚丁酸、吲哚乙酸、萘乙酸、2,4-D、生根粉等。都有很好的促进生根的作用。

二、栽培:紫薇以露地栽培为主:苗高50 cm以上时,可在院坝周围种植。如果是连作种植,株间距要在4米左右,不要种的太密,以免影响通风。紫薇的栽培应选择日照充足、湿度大、土壤肥沃、微酸性(pH 6-6.5)、排水通风良好的土壤。露地种植紫薇的植株行距为3米,行距为4米,种植坑挖至50厘米深,施腐熟农家肥作基肥,种植前将紫薇植株的断根、断根、伤根和过长的根剪掉。首先用肥沃的土壤填满种植坑,将紫薇植株放在种植坑中央直立,根部要舒展。土填到一半时,轻轻提起紫薇植株摇晃,压实培养土。种植时不宜过深,保持根部与地面齐平即可,种植后浇一次水即可。

三、管理:栽培紫薇还要注意肥水管理,否则会抑制生长,影响开花。夏秋高温季节,紫薇生长开花,要注意浇水,以见干见湿为原则浇水。遇大雨要及时排水,防止烂根。发芽前适当施用农家肥,秋季落叶后在根部培育沃土,可促进生长。从立春到立秋每10天施一次,立秋后每半个月追肥一次,立冬后停止施肥。每年冬季落叶后,适当修剪,促进侧枝发育。保持土壤疏松,减少水分蒸发,促进空气流通,对保证紫薇植株快速健壮生长十分重要。花枯萎后,应及时剪去残花,剪去枯枝、弱枝、长枝和病虫害。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紫薇简介及信息(紫薇简介及特征)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138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