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大豆豆荚野螟该怎么防治?有哪些方法措施?

大豆豆荚野螟该怎么防治?有哪些方法措施?

简介:关于大豆豆荚野螟该怎么防治?有哪些方法措施?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大豆食心虫是一种常见害虫,在各种植区均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大豆的品质和产量,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效益。本文详细总结了大豆食心虫的相关防治措施,希望能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这一害虫。

有害症状:

幼虫对豆叶、花、豆荚的损害,前期造成掉荚,后期吃掉种子,腐烂的绿色粪便堆积在洞中。幼虫还能吐丝,缠几片叶子以叶肉为食,损伤花瓣和嫩茎,造成落花和枯枝,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形态特征:

1.成年人。体长10 ~ 16毫米,翅展25 ~ 28毫米,体灰棕色,前翅黄棕色,前缘灰白色。中室有白色透明带斑,房间内和中室下有白色透明小条纹。靠近后翼外缘的三分之一面积与前翼相同,其余为白色半透明,有一些波纹点。前后翼都有紫色闪光。雄虫尾巴上有一簇灰黑色的毛,挤压后能看到一对黄白色的柄。雌虫腹部大,末端呈圆柱形。

2.鸡蛋。椭圆形,长0.6毫米,宽0.4毫米。刚出生时是黄绿色,后来逐渐变成淡黄色,临近孵化的蛋顶部出现红点。蛋壳表面有近六边形的网状线。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8mm,黄绿色,头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6根深棕色毛片,呈两排排列。前排四只各有两根细长刚毛,后排两只无刚毛。每一腹节背部的毛片位置与胸部相同,但每一毛片上都覆盖着一层刚毛。腹趾钩是双序列缺失环。

4.蛹。长约13mm,初化蛹时黄绿色,后黄褐色。头顶突出。复眼是浅棕色,然后变成红棕色。翅芽延伸至第四腹节后缘,羽化前褐色翅芽上可见成虫前翅的透明斑纹。蛹上覆盖着白色的蚕茧。

发生规律:

1.该虫在华北有3-4代,华中有4-5代,华南有7代。以蛹在土壤或茎中越冬。

2.每年5月底至6月初的气温决定了第一代幼虫受害的早晚和严重程度。如果这个时期气温高,那就发生的早,否则就发生的晚。

3.大豆早期种植的芽受到严重损害。主要天敌有赤眼蜂、非洲蝮蛇、寄生蝇和蝾螈。

4.食心虫成虫大多在夜间羽化,白天在作物下部叶背等阴凉处休息,在暗处开始活动,晚上10 ~ 11时活动最盛。成虫交配发生在羽化后2-4天。成年人一生中交配1-4次。喜欢在黄昏交配,大约在产卵前3天。卵散生,一处产2 ~ 4枚。大多数卵产在花瓣或花萼凹陷处,也有一些卵产在叶片上。成虫有趋光性,寿命6 ~ 12天。

5.刚孵化出来的豆荚螟幼虫很快在花瓣上咬出一个小洞,并蚕食花朵。用叶子上的卵孵化的幼虫以叶子为食,旋转卷叶,藏于其中。1 ~ 2龄幼虫主要食花雷,少数为害嫩叶。进入3龄后,开始吃豆荚。每头幼虫一生吃1 ~ 4朵花和1 ~ 2个豆荚。幼虫多在傍晚至次日凌晨外出,雨天出来活动也有危害。幼虫成熟后吐丝,落到地表和落叶上结茧。蚕茧上覆盖着小土粒和残叶,化蛹深度在表层土壤3厘米以内,有的在土壤表层或豆秸上化蛹。

预防和控制措施:

1.农业控制。在化蛹高峰期,配合抗旱放水,化蛹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人工清除虫蛀的芽和荚是降低田间虫口密度的重要方法,但应小心清除,并注意防止虫蛀

3.化学控制。可以在豆类植物盛花期喷药,也可以在全孵化期第一次喷药,每7天一次,连续喷3 ~ 4次。一般来说,早晨豆科植物花瓣开放时喷药为宜。喷的重点部位是花蕾、开的花和嫩荚,已经落地的花和荚也要喷。药剂可以是5%杀虫脒乳油2000倍,Bt乳剂500倍(100亿孢子/克),25%杀虫脒2号500倍,2.5%普罗帕酮乳油2000-4000倍,2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或20%除虫菊酯乳油3000倍。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大豆豆荚野螟该怎么防治?有哪些方法措施?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68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