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玉米全蚀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全蚀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

简介:关于玉米全蚀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全蚀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均有发生。一般轻病田减产5%左右,中病田减产10% ~ 15%,重病田减产20% ~ 30%,严重影响农民种植效益。以下内容详细介绍玉米全蚀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供大家参考。

首先,症状

全蚀病菌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侵染玉米。苗期主要从胚根侵入,危害种子根部或从根尖和根部侵染,并不断向次生根系蔓延。轻者根系受损使板栗变成黑褐色,重者胚或种子根变色,根皮坏死腐烂。由于玉米的次生根不断再生,根系相对发达,苗期只有根部发病,地上部分一般不表现症状。成株期,植株下部的叶片开始变黄,逐渐延伸到叶基和叶内的叶脉,叶片呈现黄绿色条纹,最后叶片全部变成褐色并干枯。严重时茎秆松软,地基腐烂,容易折断倒伏。当病株拔出时,可以看到根部变成栗褐色,胡须的毛也大大减少。如果雨水多,病根迅速蔓延,甚至根部完全腐烂,导致全株早衰死亡。植物生长后期,菌丝在根皮中聚集,表现为“黑膏药”和“黑脚”症状。根或茎节内侧可见黑点,即全蚀病菌有性阶段的子囊菌。

第二,病原体

玉米全蚀病是由玉米链格孢菌引起的。在自然条件下,病原体是聚集或分散的。子囊菌呈梨形,深褐色,颈短,顶端有孔,周围有棕色多毛的菌丝。基部埋在组织中,颈部通过表皮露出,直或略向一侧弯曲。子囊菌直径200 ~ 450微米,内部有许多子囊。子囊菌呈杆状,无色,基部有柄,顶端有折射顶环,60 ~ 100微米 9 ~ 12微米,8个子囊孢子成束排列。子囊菌呈线形,无色,微弯,一端钝,一端尖,有3 ~ 8个隔膜,内含许多油球,55.5 ~ 85微米 2.5。病菌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无性孢子。病组织中的菌丝厚,栗褐色,分枝成锐角。主枝和分支处的侧枝各有一个横膈膜,横膈膜连成8字形。病原菌产生两种菌丝,一种是无色细长的侵染菌丝,另一种是粗大的褐色匍匐菌丝。细菌产生两种类型的附枝,一种是简单的附枝,类似菌丝体的附枝;另一种是近球形或扁圆形的附枝,淡褐色,有柄,表面微皱,常聚集成侵染垫,与水稻品种深裂的附枝明显不同。在PDA培养物上,病原体的菌落起初是白色和蓬松的。菌丝细长,沿基部呈放射状生长。培养后期,菌落变成灰黑色,并形成暗褐色的菌丝束和菌丝结。

与小麦品种和水稻品种相比,玉米品种生长更快,喜欢耐高温和耐酸,但在碳源利用上没有明显差异。室内苗期接种玉米品种,可侵染玉米、高粱、谷子、小麦、大麦、水稻,但对玉米致病性最强。玉米全蚀病菌能产生毒素,对寄主的超微结构有明显的损害。宿主接种毒素后的症状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相似。

第三,发生规律

玉米全蚀病菌主要在土壤中的病根茬组织中越冬,部分在有子囊菌和菌丝的茎节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茬可在土壤中存活至少3年,而留在地表或室外的病茬土壤的细菌存活能力相对较差。对全蚀病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可能有抑菌作用

气候因素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玉米生长期,湿度是决定病害程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7、8月份的多雨年份。玉米灌浆期的高温干旱促进了玉米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玉米植株早衰。后期阴雨天气更适合全蚀菌寄生扩张,加速根系坏死腐烂,进一步加速地上部分早衰死亡。目前没有抗病品种,但对全蚀病有抗性的品种间差异显著。

土壤质地和地形与该病密切相关。全蚀菌是好氧菌,所以在沙土和壤土上比较严重。洼地比平地重,平地比坡地重,这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农家肥施得越多,病情越轻。适当施用氮肥可以降低发病率。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防病增产效果明显,尤其注意施用适量钾肥。

第四,防治

玉米全蚀病为土传病害,需采取种植抗病品种、轮作、增施农家肥等综合防治技术,结合化学药剂种子处理、穴施颗粒剂或施用MB型玉米专用肥。

(1)种植抗病、耐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

(2)增施化肥,合理施用NPK肥:每公顷至少施用农家肥3.8万公斤,合理施用NPK肥(三者比例为1: 0.5: 0.5),特别是要多施钾肥。

(3)合理轮作:重病地块应与大豆和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4)深耕土壤,清除病根残茬:田间初侵染菌的多少对病害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立秋后尽早深耕和清除病茬是消除越冬菌源的有效措施。

(5)化学防治:可施用3%三唑酮颗粒剂,每公顷22.5公斤,或按种子重量的0.2% ~ 0.3%用25%三唑酮和20%羟基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按1: 50用玉米种衣剂17号拌种;0.01% ~ 0.02%速聚颗粒,每公顷45公斤,或0.2% ~ 0.3%湿粉拌种,或MB型玉米专用肥,具有防治全蚀病和增产双重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玉米全蚀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73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