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

简介:关于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宇宙之大,世界之小,带你爱上百科!传播生活小窍门,解决大家生活中的烦恼,开心每一天。

2019年12月初,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苏轼赫然在列。很多人都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却不知道他也是治水名人。其中,苏轼在徐州治水建桃花坞的故事流传千年。

千年黄屋矗立在古黄河沿岸五省通衢的牌坊旁。牌坊正面写着“五省通衢,玉烈窑,众神圣地,九州胜景,龙歌虎啸之都”;背面写着“地锁江淮人文,一脉繁荣秦汉,南北气势贯穿千古。”透过对联可以看出,徐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富于帝王”。

如今,黄家周围高楼林立,近20米高的黄家显得很不牢固。在当时,它可以被称为高大宏伟的建筑。走近桃花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在屋檐上的“桃花坞”二字,是苏轼题写的。正门对联上写着:“山川湖光共唱黄楼颂,天地共苏子恭。”“江山梅辛黄公馆千年英雄,赤县百姓记住了苏尔。”后门还有两副对联,分别是“化洪水为春水,方声鼓掌”“治水安民的故事,永远为太守好,写诗让古彭城辉煌。”房间里一幅壁画上刻的对联是“清水柔波不足为民恩,黄楼明月留风。”这些对联表达了徐州人对苏轼的关心、敬仰和感激。这是人民的意愿,也是历史的良知。

桃花坞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这是苏轼,当时的徐州周知所建的抗洪建筑,距今已有944年。桃花坞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对古今影响很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从宋代到清代,经过徐州的皇帝、将军、文人,写下了130多首诗、词、诗、碑文。林语堂先生1947年以英文影响世界的代表作《苏东坡传》,把苏轼在徐州的任期称为“黄宅时期”,由此黄宅的影响名扬海外。

最早修建桃花坞的提议源于苏辙。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来到徐州任知府,当时在(今河南商丘)任签书法官的苏辙陪他到徐。这兄弟俩之前已经七年没见面了,他们非常想念对方。他们在床上互相交谈了一百多天。直到中秋节,苏哲才依依不舍地于8月16日去了杜南。苏轼在徐州城东门送别苏辙,登上城墙,看到初秋的彭城,风景如画。苏哲建议,以后可以考虑在这里盖楼,欣赏美景。于是苏轼想出了在东门建楼的主意。

就在苏辙离开徐州没几天,黄河决口,洪水一路南下,直逼徐州城。结果,原本地势低洼的徐州城被围困了70多天。洪水造成城内大乱,富商大甲冲出城外避祸。看到这种情况,苏轼坚定地说:“民若动摇,谁来守?”所以他下令任何人不得离开这座城市。为了安抚人心,他还说:“我在此,水绝不能败城。”此后,他一直“待在城里,待在家里。”

由于洪水危机,人手短缺。苏轼还冒险拜访徐州禁军,恳求禁军参与救灾。在苏轼的领导下,徐州军民连续作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洪水过后,苏轼作了全面的总结

桃花坞落成于元丰元年(1078年)秋天,重阳节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王恭、严复、道谦等。苏辙、秦观虽然不在徐州,但都做了《黄楼赋》,陈师道做了《黄楼铭》。黄家宴是徐州历史上的一个文学事件。因苏轼之名,桃花坞成为后世文人游徐州的必游景点。

建成后,桃花坞一楼大堂配有屏风,并立有苏辙、苏轼题桃花坞、秦观桃花坞、陈师道黄楼明、苏轼《奖谕敕记》等数块石刻。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黄公馆里的“双碑”,即所谓“两苏”联合铸双碑。苏轼修建桃花坞时,委托弟弟苏辙写了一首关于桃花坞的诗。苏辙在西宁大水之前的100多天里,一直跟哥哥在徐州,对徐州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之后听说苏轼在徐州抗洪保城的经历,惊叹不已。我很快就写了一千多字的龙符。

《黄楼赋》可谓三叹,既描写了苏轼带领徐州军民抗洪的场景,又描绘了徐州险要的地形和秀美的山川,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可谓集物、景、情、理于一体,堪称赋中佳作。苏轼看后非常欣赏。他觉得这个礼物可以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想写一个关于黄房子的故事,但他也停止了写作。对此,苏轼在《书子由黄楼赋后》中说:“我一开始是想记的,可是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你了,我在刻石。”两兄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共同完成一篇碑文,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围徐州,四登桃花坞,六为桃花坞作诗,为桃花坞留下了文学佳话。这是我第一次来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初来徐州,登上桃花坞,写下两首对苏轼十分敬仰的诗。一个是《登黄楼作》,一个是《再题黄楼用苏轼韵》。无独有偶,甘龙最后三首诗的题目都是逐字逐句,但内容却各有不同,都表达了作者对苏轼这个帝王和诗人的敬仰之情。作为一个皇帝,他为什么不希望他的臣子中能多几个好的领袖呢?

历经崇宁党禁、战乱纷争、朝代更迭、黄河改道等种种磨难。黄宅曾一次更名,两次搬迁,多次改建重建,至今仍屹立在古老的黄河边,可谓饱经风霜,经久不衰。既是苏轼带领徐州军民取得抗洪胜利的历史象征,也是徐州人民对这位负责任官员的承诺。

代缅怀,同时彰显了徐州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勇夺胜利的“黄楼精神”。黄楼近千年来所积聚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永远值得我们发掘、传承和弘扬。

– END –

作者:袁巍然

袁巍然,笔名巍然。“70后”,与文字结缘于军旅,笔耕不辍近卅载,多篇作品获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代表作品集《巍然的老家》《直面现实》以及《袁庄原味》三部曲等。

审核、发布:张一哲

, 探索世界万象,普及科学、科技知识!从未见过你,但会更懂你。每天分享各种生活小窍门,一起享受生活。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138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