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宁汉合流是什么意思(宁汉合流的实质含义是指什么)

宁汉合流是什么意思(宁汉合流的实质含义是指什么)

简介:关于宁汉合流是什么意思(宁汉合流的实质含义是指什么)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在广州就北伐军总司令职,誓师北伐。北伐的军事进展相当顺利。到11月9日蒋介石率部进入南昌,江西战役胜利结束时,北伐军出师刚刚四个月,就攻占了两湖和江西三省。

一、宁汉分裂

1、蒋介石同唐生智之间的冲突

唐生智原是湖南巡抚赵恒惕手下的老师,北伐前湖南仍由直系军阀吴控制。1926年3月,唐出兵讨赵,企图自刎,引起吴不满,起兵讨唐。

唐生智的力量无法同吴佩孚抗衡,于是表示效忠广东国民政府,被委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并恳请广东支援,于是李宗仁率第七军一部于5月先行入湘,支援唐生智。

唐生智北伐雕像

7月中旬,北伐军占领长沙;湖南省政府31日成立,唐生智任省政府主席兼军事局长。

8月12日,北伐军将领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唐生智建议他率领四、七、八方面军进攻武汉,蒋介石则率领一、二、三、六方面军监视江西,要他们攻下武汉后出兵江西。

在此期间唐处处以自己为主体,而以蒋为副角。进攻武汉的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8月30日直抵武昌城下。

此时,唐生智命令四、七军猛攻防守森严的武昌,令八军潜入长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汉口、汉阳。

特别是占领汉阳后,唐控制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于是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第八军扩充为四个军。

而蒋介石指挥进攻江西的北伐军进展缓慢,特别是在攻占南昌时一度受阻,损失惨重,不得不将第七军和第四军的一部调入江西战场,才转危为安。

相形之下,唐生智声誉日隆,政治野心日渐明显。当蒋介石率部久攻南昌和九江不下之时,唐比以前更有信心取代蒋为北伐军总司令。

他多次告诉苏联顾问:“蒋介石太累了。他在江西什么都干不完。最好休息一下。如果我指挥,我不仅会攻占江西,还会攻占南京。”唐生智的跋扈,一度令蒋介石痛苦不堪。

11月16日,为了限制唐生智势力的增长,10月22日,蒋介石致电张静江、谭延闿,力主尽快将广州国民政府迁至武昌。,鲍罗廷、许谦、宋子文、孙克、宋庆龄等。从广州出发准备迁都。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异常兴奋。致电、谭说:“听许、宋、孙、包同志来赣,十分高兴。”他还说:超越了党的权力和政府的威信,就没有办法开始革命。"

自从蒋介石提出迁都后,就一直兴奋地准备去武汉。不料蒋此举事与愿违。

12月10日,鲍罗廷等人到达武昌后,根据鲍的建议,决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移至武昌前,由武昌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成员组织临时联席会议,执行最高权力,徐谦当选主席。

蒋介石原本在日记中所说的“责任愈重”,显然是期望加重自己的权力。而现在临时会议不仅事先不同他商量,竟然还没有他的位置,这自然引起蒋氏的极端反感。

当中常会代理主席张静江、国民政府代理主席谭延闿等北迁人员到达南昌后,蒋介石于1927年1月3日召集中央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决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暂驻南昌。

这一决定实际上否定了武汉临时联席会议“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

蒋介石的行为立即在武汉引起一致反对。他不得不在一月中旬去武汉解释。但蒋介石此行并未取得任何成果,反而在抵达武汉当天的欢迎晚宴上与鲍罗廷对峙。

此后,武汉方面动员各方力量,一致要求国民政府迁都武汉,蒋介石承受的党内压力越来越大。此外,蒋的军费仍需由武汉筹措。

当时的财政部长宋子文支持迁都武汉。他曾理直气壮地对陈公博说:“如果国民政府不迁到汉口,我不会再给钱。他们能做什么?”

为了迫使蒋介石迁都武汉,宋子文一度将蒋介石所需军费1300万元暂扣不发。蒋可以不顾各方的舆论,但军费不能不要。他最终被迫同意迁都。

2、限制蒋介石权力的斗争

在迁都之争中,国共左翼对蒋介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限制蒋的权力,他们发动了恢复党权的运动,主要采取了两个步骤:

一是于3月10日召开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颁布一系列决议限制蒋的权力;一是极力鼓吹“迎汪复职”,希望以汪精卫来抗衡蒋介石。

在三中全会通过的重要议案中,有两项完全是为了限制蒋介石的党权和军权。一号是《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主要目的是:取消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职务,从全体会议中选举九名常委,实行党的最高指导权;

首先是《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和《修正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条例》,主要目的是取消军委主席一职,代之以军委主席团行使最高军事指挥权和军官任免权。

军委主席团的七名成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任命,并规定“主席团必须有三名不担任军事职务的成员”。

在会议选举的新

的领导机构中,蒋介石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原任中常会主席、军委会主席、中央组织部长三项职务被取消。

仅当选为中执会常务、军委会主席团成员、中政会委员而汪精卫却缺席当选为中常委、国民政府常委、中政会委员、军委会主席团成员、中央组织部部长五项要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汪精卫决定自海外启程归国。

三中全会可以说是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全面胜利,它将蒋介石在二中全会上所获取的权力几乎收缴干净。

蒋本人没有出席三中全会,他是通过报纸得到消息的,鉴于此时的力量尚不足以同武汉对抗,他只能无奈地表示:

“汉口此次中央执行会之议决案,令人难堪,压迫侮辱至矣,惟有服从耳。”

3、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成立

为此,他决定改变北伐路线,率军向浙江、江苏进攻,希望尽快获取江、浙两省,作为同武汉对抗的资本。

3月下旬,蒋介石率部占领了上海,在吴稚晖、蔡元培等部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支持下,蒋介石决定公开反共,实行“清党”。

此举得到了江浙资本家的支持,并同西方列强达成谅解。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就在此时,汪精卫回到了上海。汪精卫此次回国,一心想要恢复自己在国民党内的权力和地位。但汪深知和蒋相比,他并不掌握军事实力。

因此,为了同蒋抗衡,他必须抓住国民党党权。

只有在这一点上,他才比蒋具有优越的地位。此时的蒋介石自然不愿看到汪精卫回到武汉,因此力邀汪在上海主持“清党”大计。但汪还需要利用共产党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不愿立即“分共”

他对蒋表示:“如果要变,应该开中央全体会议来解决”,由他向武汉国民党中央建议,将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到南京,并在南京召开二届四中全会,以解决党务纠纷。

蒋、汪之间的这种分歧,似乎是形式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

汪精卫一到武汉,立即成为中心人物,这极大地鼓舞了正同蒋介石处于尖锐对立下的武汉政权。

而蒋则在4月12日公开实行“清党”,屠杀共产党员。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由于汪精卫拒绝同蒋介石合作,于是蒋抬出胡汉民同汪精卫抗衡,并赢得了胡的支持。

南京国府成立后,立即宣布武汉政府为非法政权;武汉方面则称南京为“伪府”,决议开除蒋介石党籍,免去本兼各职。

谭延闿在当天日记中写道:“中央党部开会,讨蒋问题大喧腾,吾无以名之,决议免职查办而散。”宁汉分裂正式形成。

二、宁汉合流

1、蒋介石的下野

正当宁汉双方阋墙之争相持不下之时,新近败北的孙传芳残部和直鲁军主力开始向宁方反攻,意图卷土重来。西线奉军精锐由张学良率领,也准备南下武汉。

为此,宁方李宗仁积极调解宁汉之争,“力主双方均承认既成事实,大家分道北伐,待会师北京,再开会和平解决党内纠纷”。而武汉中央迫于形势,经“反复研究,仍大举入豫”。

于是,宁汉双方分头北伐。5月下旬,武汉方面同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在河南会师。6月1日,汪精卫率众赴郑州同冯会晤。

为了求得冯的支持,汉方将河南地盘全部让给冯,决定令唐生智、张发奎回师东征蒋介石。

19日,冯玉祥又亲赴徐州同蒋介石会晤。此时冯玉祥的态度对蒋介石来讲至关重要。

为了换取冯的支持,蒋“甚想以总司令名义交焕章同志任之”,蒋还对冯的“老练沉着,心实钦佩”,甚至“自惭轻浮,时觉惶恐”。

并认为“今之余与焕章相会,实为历史上得一新纪元也,当非普通之会”。

但冯玉祥之所以与蒋介石合作,并不仅仅看重名分,而且要有实际的收获,在蒋没有明确条件前,绝不肯轻言合作。

蒋介石在答应给冯玉祥每月200万元后,冯玉祥明确“决定清党及贯彻北伐大计”,并与蒋联合发表通电,要求武汉政权分共。

冯还对蒋称:“我这个电报一定有个结果,否则我对他们便当实行相当手段。”

这对汪精卫和武汉政府来讲,自然是一个重大打击。此时,武汉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一方面是由于蒋介石控制东南沿海后,对长江中游实行封锁,致使武汉的货物进出口几乎停滞;

另一方面是两湖地区蓬勃开展的农工运动不断出现过激行为,不仅引起军官的不满,而且使本以脆弱的经济更不堪承受。

两湖原本是产粮大省,但各地农会阻止粮食外运,使武汉方面居然出现粮食危机,要靠从江西调粮才能维持。

唐生智、何键等将领更是强烈表示只有分共,才同意东征。于是,武汉政权于7月15日正式决定分共。

武汉分共后,为了生存,决定继续东征讨蒋。胡汉民曾请冯玉祥转电汪精卫,责问双方既已共同反共,何以继续讨蒋?汪复电称:“乃公愤而非私仇。”胡则指责汪是“意气用事”。

而李宗仁等宁方将领不愿同汉方作战。8月8日,李宗仁联络宁方各将领联名致电汪精卫,贺其公开分共,并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党内纠纷。

此前,李宗仁还同倾向于武汉政权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在湖口会商。

朱培德事后向武汉报告称:他“同蒋介石还不是一气,并无觊觎武汉的野心。”

恰在此时,蒋介石在军事上遭到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惨败。7月,直鲁联军和孙传芳残部反攻徐州得手。蒋介石不顾李宗仁的反对,执意夺回徐州,结果为北军所败,“溃败之惨,实前所未有”。

当时,宁方主要军事力量就是李宗仁的第七军和何应钦的第一军。他们均主张对汉缓和,实际上是逼蒋退让。而支持蒋的只有吴稚晖等几位有名无实的中央监察委员。

蒋介石当晚即宣布辞职下野,离京赴沪。

于是,南京完全落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军事将领的控制之中。李宗仁等立即致电武汉,请中央迁宁,并停止东征。

此时,冯玉祥也以宁汉双方调停人自居,提议在他控制下的安庆召开宁汉和谈会议

。而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等自知无能为力,决定随蒋一同辞职。

蒋介石既已下野,宁汉对峙暂时以汉方的胜利告终。然而这一结局并不稳定。

2、宁汉合流

蒋介石下野后,武汉方面自然是兴高采烈。8月17日,武汉中央召开会议,正式决定迁都南京。

汪精卫在会上表面高唱:“以后大家要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为依归。”并声言今后不许有新军阀的产生。

假使有人想在国民革命军之中做一个军阀,我们要以全力去铲除他”。从汪氏的言论中不难读出他的得意之情。

在当时的党和政府里,毫无疑问是以汪的地位为最尊,言外之意就是要以他为中心。

9月初,汪精卫等到南京,准备召开四中全会解决党内一切纠纷。而此时的国民党,除宁汉两方外,还有一个西山会议派在上海成立的中央党部。

自蒋介石“清党”后,南京中央为了增强其同武汉对抗的号召力,首先恢复了因反共而被开除党籍的林森、张继等18名西山会议派成员的党籍。

现在宁、汉、沪三方都一致反共了,既然要实现党内团结,自然也就要将西山会议派包括在内。

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汪精卫原来的设想。首先是宁方的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蔡元培等人对3月在武汉召开的三中全会提出质疑,西山会议派更是否认三中全会的合法性。

而汪的权力正是在三中全会上得到的,否认三中全会即是否认汪所代表的“党权”的合法性。

9月11-13日,宁、沪、汉三方主要负责人在上海伍朝枢寓所举行正式谈话会。

第一次谈话会,汪精卫提议请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赴南京参加四中全会,他们一致拒绝。

汪问其缘故,他们说他们根本不承认武汉三月间的三中全会,故不参加没有根据的四中全会。

汪精卫说如果不同意三中全会的决议,尽可于四中全会中提出修改,他们仍不同意,且根本不愿讨论这个问题。

汪乃转问李宗仁:在九江时你是支持在南京召开四中全会的,现在为何突然改变了主意?李答:大家都不赞成,我有什么办法。

谈话会达成如下决议:由宁、沪、汉三个中央党部共推32人组织中央特别委员会,统一党务,行使中央职权,并负责筹备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决定:

今后所有决议,“不采用表决手续,以全体一致为原则,避免多数压制少数之嫌疑。”随后三方推定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等32人为特别委员会委员。

这完全否定了汪所提出的以四中全会解决党内纠纷的主张。同时,汪精卫备受宁、沪两方元老的冷遇和指责,胡汉民更因汪的反复无常,拒绝与其相见。

9月16日,特别委员会在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出席委员25人。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三人均未出席。

特别委员会的成立,表面上结束了国民党内自孙中山逝世后引发的分裂状态,使宁、汉、沪三个中央党部合为一个新的中央机构,藉此消除各方歧见。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宁汉合流是什么意思(宁汉合流的实质含义是指什么)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81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