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泥鳅是鱼吗长在哪里(泥鳅的生活环境及特点是什么)

泥鳅是鱼吗长在哪里(泥鳅的生活环境及特点是什么)

简介:关于泥鳅是鱼吗长在哪里(泥鳅的生活环境及特点是什么)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在常见的淡水原生鱼类中,泥鳅是一种非常奇特的鱼类,在外貌、体型、生活习性等方面与其他鱼类有着显著的不同。然而,正是这些特点塑造了它们强大的生命力:

它们身上覆盖着滑溜溜的黏液,非常滑,很难抓到;

除了传统的鳃呼吸,出水面后还可以利用皮肤和肠道辅助呼吸,可以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维持较长时间的存活;

更有甚者,干旱时池塘干涸,其他鱼类将面临灭绝,泥鳅会爬进池塘底部的淤泥中,用有限的水维持生命,直到大雨来临。

这种小鱼营养价值高,体脂和刺少,肉质鲜美。在各种野味中,它的地位很高,被誉为“水中人参”。

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流传着“天上的斑鸠,地上的泥鳅”的说法。在古代,泥鳅被称为“气候鱼”,人们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来预测天气。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种神奇的鱼。

生命力顽强的怪鱼

泥鳅是一种底栖鱼类,杂食性,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常见于池塘、水田和水流缓慢、有淤泥的沟渠中。

所以英文叫pondloach,是鲤科、鲤科、花鳉科、泥鳅科的一种鱼。成年泥鳅一般都在10厘米以上,最大的可以长到30厘米。

身体细长,背部和两侧灰褐色带黑色斑点,腹部为白色。体色受环境影响较大,不同水域泥鳅整体颜色差异明显。泥鳅的鳞片结构与普通鲤科鱼类有很大的不同,小而薄,呈椭圆形,深埋于皮下。

同时体表覆盖着一层粘液,肉眼很难察觉到鳞片,从而给人一种泥鳅没有鳞片的错觉。

嘴巴周围长着性感可爱的“小胡子”,由五对触须组成,每对触须都可以独立移动,上面有很多感受味道的细胞,用来在水下搜寻食物。

它们生活在水里(或泥里)喜欢整天熬夜,晚上出来,视力不太好。这些“胡须”在躲避敌人和觅食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泥鳅的触角。

泥鳅身体上滑溜溜的粘液是由皮下的腺体分泌的,起到润滑和保护的作用,使其在天敌(如鸟爪、长嘴)的捕捉下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不幸的是,一条泥鳅被一只冠鱼狗抓住了,但它强烈地扭动着身体,最终成功地从鸟嘴中挣脱出来。

抓泥鳅是需要技巧的,不是蛮力。即使你想把泥鳅从桶里拿出来,也不要一只手去抓。受惊的泥鳅会在手中钻来钻去,难以托住油腻的身体。你越努力,就越容易从指缝中溜走。

赤手空拳从野塘底抓它们更是难上加难。通常的做法是用双手轻轻地把它们捧出来(泥鳅的身体没有手指挤压会老实很多)。俗话说:泥鳅要捧,娃娃要哄.

再次入水,又抓到一条泥鳅。这一次,他学聪明了,飞到石头上使劲打泥鳅,直到把它打得晕头转向,吞了下去。

人们用“老泥鳅””来比喻那些油滑世故的老手,还把泥鳅和狐狸结合起来,造出了一句歇后语:“河里的泥鳅种,山上的狐狸王——老奸巨猾”,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周围自然的思考。

湿粘液的另一个用途是帮助皮肤呼吸。泥鳅皮肤除了正常的鳃呼吸外,还可以呼吸,体表粘液的保湿作用有利于维持皮肤正常的呼吸功能。

它可以使离开水的泥鳅存活很长时间,延长它们在危险中的生命,当它们被放回水中时仍能正常活动。所以它们耐受缺氧的能力远远强于普通鱼类。

喜鹊抓到一条泥鳅。

中医里,泥鳅的粘液还是一味中药。泥鳅滑液。人把钓到的泥鳅用清水养起来,刮去粘液待用。

泥鳅通常在白天潜伏,喜欢钻进泥里。晚上出来进行美食活动。每当夜幕降临,泥鳅就会从泥坑里出来,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可以看到它们懒洋洋地在岸边松软的淤泥上爬行,仿佛在享受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几十年前,在江南的稻田里晚上拍泥鳅照片,曾经是水乡村民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

据说当年,在夜幕笼罩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散落的火苗,都是人们拿着水桶和鱼叉抓泥鳅。这一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

随着生活的提高,伴随着环境污染(尤其是化肥的大量使用),泥鳅越来越少,现在很少有人拍泥鳅了。当年的轶事只存在于那一代目击者的回忆中,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晚上给鱼拍照。

泥鳅在盐源水系中并不常见。主要是因为水体浑浊,湖岸多为垂直的石砌护岸,没有淤泥可供泥鳅藏身,不适合夜间“给泥鳅拍照”。

但运气好的话,晚上还能在石阶上遇到想“泥鳅”的泥鳅,它们不怕手机灯光的照射。

朗润湖边的泥鳅

白天,我曾经在未名湖的水面上看到过泥鳅,但它受了伤,精神状态很差,似乎快不行了。

气候鱼

泥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它不仅可以通过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道呼吸技能。

当水底的溶解氧含量不足时,它们可以游到水面,通过这种独特的呼吸方式直接吞下空气。

泥鳅的肠道是直的,内肠壁密布复杂的血管系统,用于气体交换。空气进入肠道,氧气被吸收,其他废气从肛门排出(转身潜水时),远看像泥鳅在水面上冒泡。

>每当天气系统(如暴雨天气等)即将来临之前,本地受低气压控制,这种天气状况通常让人感觉闷热、喘不过来气,同时低气压还会造成水中、特别是水底的溶氧量严重不足。

这时仅靠鳃呼吸已经无法满足泥鳅们的生活需求,它们被迫游到水面,甚至跳出水面,进行肠呼吸。因此在白天我们就能观察到池塘里的大量泥鳅在水面吐泡泡。

泥鳅跳,风雨到。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根据泥鳅的这一行为来预测天气的变化,如果发现成群的泥鳅异常活跃的出现在池塘水面,这很可能意味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因此在西方国家,大约从中世纪起,泥鳅便有了Orientalweatherloach这一称谓,或简称为weatherfish,中文译为气候鱼

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思考身边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积累了丰富了动物测天经验,并被总结成口口相传的气象谚语

这是先民智慧的结晶,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中就有许多关于泥鳅预测天气的谚语(见下图),而且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描述,这足以证明泥鳅预报天气的可信度。

关于泥鳅的气象谚语,摘自《中华气象谚语大观》。

在《中华气象谚语大观》这本书中,也介绍了许多其他类动物相关的气象谚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很有意思。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泥鳅是鱼吗长在哪里(泥鳅的生活环境及特点是什么)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809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