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中国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一词的来历)

中国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一词的来历)

简介:关于中国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一词的来历)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提到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著作,人们就会想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8年出版的《西行漫记》这本书。然而,西方世界第一部介绍红军长征的专著是1936年8月由博萨哈特撰写、伦敦Hadl-stoughton公司出版的《神灵之手》。

博萨哈特出生于1897年。早年随父母移居英国,后在英国一家基督教堂工作。1922年10月,博萨哈特来到中国,后被派往西南的贵州传教。1934年11月,已是贵州镇沅教会牧师的薄萨哈特夫妇在从安顺返回镇沅的途中,在旧州外的一个山头上,与从西部湘赣根据地进军贵州的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成了红军的俘虏。

这位“上帝的天使”戏剧性地闯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中,随红军游历了贵州、云南、湖南、四川、湖北五省,在那里一起生活了560天,宿营了300个地方。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让这个虔诚的基督徒在离开红军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写了一本15万字的长征日历——《神灵之手》。

贺龙将军。

《神灵之手》本书共分12章,共288页。在书中,博萨哈特真实详细地描述了红军长征日日夜夜的艰苦生活。他在书中写道,

“他们穿着由容易获得的、不讲究颜色染色的布料制成的制服,比如蓝、灰、紫、绿、黄、黑。有些人戴着羊毛制成的女帽,一名士兵甚至把教堂长袍像斗篷一样披在身上。新衣服,旧衣服,杂色的衣服,床单,形成了一个混乱而奇怪的行军场景。”

“红军大多数日子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没有休息和拜行军.人们只能摸着前面人的肩膀,在黑暗中的山路上行进。每当前方有灯光或噪音,部队就会立即绕道。”

这种艰苦的生活,对于他这个西方人来说,真的是苦不堪言,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但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英雄的红军官兵无所畏惧,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红军每去一个地方,就去一个地方。

“写标语,发传单,在任何可以的地方对村民演讲。召集当地穷人,非常熟练有条不紊地分地主的粮食。”而且,“红军很勤快。除了打草鞋,还要花时间进行政治教育。在听共产主义原理党课的同时,她努力学习文化,做作业,给自己的小报投稿,布置列宁的房间.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开互助会或者集体唱那些革命歌曲,玩游戏。”

在行军途中,外国传教士还看到这支衣衫褴褛但纪律严明的队伍“对穷人非常好,即使在艰苦的旅途中也从未忘记穷人”。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受到人民的真诚欢迎。

"每天都有许多人报名参军。"萨哈特波写道,“我就是这样在强迫下一点一点地认识了共产主义,并随着时间逐渐加深。看到那些人顽强的斗志和毅力,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神灵之手》不仅描写了普通红军战士的生活,还生动地描写了肖克、王镇、贺龙等红军第二、第六军团的领导人。在博萨哈特的印象中,贺龙“只有45岁,留着黑胡子,很有风度。他说话幽默,谈吐幽默。每当贺龙向部队和人民讲话时,广场上的士兵和人民都非常激动,当地人民非常崇拜贺龙将军。

至于王镇将军,博萨哈特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人,说话有分寸”。尤其是萧克将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原来,在他被红军扣押的前一天,红军攻占了黄平老城的旧州,在教堂里缴获了一平方米法文版的贵州地图。

王镇将军。

第二天,小柯邀请他翻译地图。萧克指着地图上的地名。Bo Sakhat认识就直接翻译成中文,不认识就念拼音。小柯猜测他们在哪里,然后在地图上一一标出。在油灯昏暗的灯光下,他们连续几个晚上努力工作,终于用中文和法文完成了地图。

50年后,萧克将军回忆:“传教士帮我们翻译地图,边翻译边交谈,提供了很多信息,让我在思考部队方向时有了一定的依据。我们后来转战贵州,进入云南,靠的就是那张地图。”

博萨哈特对萧克将军的印象是:“年仅25岁的萧克将军让我翻译地图。他相当热情开朗,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将军。”正是红军领袖的坚定信念和优秀的个人品质,让他进一步了解了红军。

萧克将军。

博萨哈特的心里永远刻着红军对他的关怀。他在书中写道,红军在行军途中会尽一切可能照顾他。因为天气潮湿多雨,他要了一块篷布,结果给了一条床单。我后来才知道,这在红军中已经是很奢侈的供应了。"

行军途中,他的鞋子坏了,红军给他找了一双非常合脚的橡胶雨鞋,但这双鞋是“从一个正在嘟囔的同志脚上没收的”。在外面宿营,红军官兵睡在湿冷的泥地上,他却得到了难得的草席和门板。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红军还为他提供了一匹马,千方百计为他提供加糖的米粥、鸭子、鱼、水果,甚至牛奶罐头,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难得的。

1936年4月11日,萧克将军和王镇将军在富民县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聚餐会。他在书中写道:“他们不分等级而坐,举行非正式宴会,亲切交谈,气氛热烈。

王镇将军说,“你应该记住我们是朋友。你很幸运看到我们所做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帮助穷人。”萧克将军说:“我们不反对你留在中国,甚至允许你办学,只要你不强迫学生信仰上帝。”对于这一切,博萨哈特非常感动。

p>

薄萨哈特继续留在了中国,直到1950年才离开中国。在即将离华返英的时候,他说:“别的外国传教士都怕共产党,我不怕,因为我了解他们。只要共产党是我所见的红军就用不着害怕,他们是讲友谊的,是信得过的朋友。”

他在书的结尾大声呼吁基督徒要学习红军那种精神,并以红军那种简练有效的办法,重视穷困的民众,并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神灵之手》一书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薄萨哈特在书中披露的这些真相,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图景,使人们透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舆论封锁,第一次了解了红军,了解了红军的长征。该书仅出版一个月即售完,随后又两次再版。1937年,《神灵之手》又被译成法文在瑞士出版,影响极大。

对薄萨哈特,萧克将军心里充满怀念之情。1984年,他在出国访问途中曾打听其下落,未果。1986年,我驻外使馆人员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薄萨哈特。

这位年近90的老人,居住在英国曼彻斯特市国王路234号。他对与红军的那段难忘岁月记忆犹新,一再嘱托哈里森:“你若与萧克将军通信,望转达我热忱的问候。”

萧克将军晚年

1987年,萧克得知薄萨哈特还健在人间,立即去信致意说:“50年前你帮助我翻译地图的事,久难忘怀。我们都年过古稀,彼此恐难再见。谨祝健康长寿。”薄萨哈特接信后,非常高兴,立即提笔回信,表达他远隔重洋的热情问候。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中国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一词的来历)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73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