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两类大豆地下害虫的危害、特征习性及防治方法

两类大豆地下害虫的危害、特征习性及防治方法

简介:关于两类大豆地下害虫的危害、特征习性及防治方法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农民经常会遇到各种地下害虫。这些地下害虫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大豆的正常生长,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详细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

首先,蛴螬

1.分布和危害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主要包括东北大黑鳃金龟子和黄褐金龟子。幼虫和成虫都是有害的。幼虫主要以大豆的地下部分为食,特别是嫩滑多汁的根,咬断幼苗的根和茎,造成死苗,容易识别。一只幼虫可连续危害数株幼苗,常造成缺苗、断垄。昆虫多的时候,大豆须根可被成片吃光,导致地上部分变黄,严重影响产量。成年人喜欢吃树叶、嫩芽等。形成缺陷和空洞,可加重危害。

2.生活习惯

成虫白天潜伏于土中,傍晚出土,取食交配,天亮返回土中。有假死和强趋光性,对黑光有更强的趋光性。鸡蛋产于豆田、花生田或有机质较多的土壤。

3.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 ~ 21毫米,宽8 ~ 11毫米,黑色或深褐色,有光泽。触角有10个节,鳃有3个节,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呈弧形展开,最宽处在中间。胚芽鞘翅椭圆形,1/2后最宽,两侧各有4条明显的纵棱。前足胫腓骨关节有三个外齿,爪为双爪型,爪腹中部有垂直分开的爪齿。雄虫臀前段蹼中部有明显的三角形凹坑;雌虫臀前段蹼中间无三角坑,有横向紫红色棱形突起骨片。

幼虫体长35 ~ 45毫米,头宽4.9 ~ 5.3毫米。头两侧各有三根头发排成一排,其中两根紧挨着冠状缝。肛门孔3呈狭缝状。肛门直肠片后面的毛区中间有一个钩形毛群。

4.发生规律

东北大黑鳃金龟2 ~ 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成虫白天卧,晚上出来,已假死,雄性有趋光性。成年人喜欢吃豆类并在他们的地里产卵。因此,残茬地往往是来年的主要虫源。每只雌虫可产卵100粒左右,卵在土壤中5 ~ 10厘米的花生常对幼虫造成严重危害。黄褐色金龟子两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

5.预防和控制方法

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精耕细作,深耕耙,通过深耕,把越冬的成虫和幼虫翻到地表,使其冻死,死于日晒或被天敌捕食,也死于机械损伤;有灌溉条件的地方适当灌溉,杀灭幼虫特别有效;有机肥要充分腐熟,不腐熟的化肥不施。在成虫盛花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 ~ 2000倍稀释液;幼虫的防治:幼虫为害的特点是每年5-6月吃一次,在10厘米左右的表土处吃作物幼苗的根部。因此,在种植作物之前必须施用农药,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可使用50%辛硫磷毒土,即50%辛硫磷乳油1公斤和水1公斤与过筛的干土120 ~ 150公斤混合配制成毒土,每667m2播种沟施12.5 ~ 15公斤毒土。也可以在大豆出苗或成苗后,在幼虫量大的地块用药液灌根。如有可能,也可用生物方法防治,如利用球孢白僵菌和昆虫病原线虫,或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第二,地面老虎

1.分布和危害

地虎种类繁多,生产上重要的有小地虎、黄地虎、白边地虎、三叉地虎、八字地虎。地老虎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很广。幼虫约

地老虎种类不同,每年在不同地方发生的代数也不一样。如小地老虎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由北向南发生2 ~ 7代。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两代,各种昆虫都无法越冬。春天,虫源来自南方。成虫昼伏夜出,趋化性和趋光性强。用糖醋酒混合液(蛾类引诱剂)和黑光可诱捕大量成虫。小地老虎喜欢潮湿,在地势低湿、多雨多湿的地区大量发生。杂草是小黑虎早期的丰富食物。耕地粗放,杂草多,对小地老虎危害很大。八字地老虎一年发生两代,以幼虫在草地或麦茬地土壤中越冬。小地老虎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白天卧,晚上出来。它们大多在田里的麦茬和稻草上产卵。

4.影响地老虎发生的因素

多雨的秋天是两种地面老虎的先兆。由于秋季多雨,土壤湿润,杂草生长,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地老虎有足够的食物,适合最后一代在越冬前繁殖,所以越冬基数大,成为次年爆发的基础。早春2-3月雨水多,4月雨水少。此时幼虫刚孵化或在1、2岁时,有利于地老虎的发生,第一代幼虫可能危害严重。相反,4月中旬至5月上旬,阴雨天多,雨量大,导致一、二龄幼虫大量死亡,一代幼虫为害的可能性较轻。

5.预防和控制方法

早春可铲除田间、田边杂草,将部分虫卵、幼虫带出田间及时处理或施肥即可消灭;秋耕耙可杀死大量越冬幼虫:对于年龄较大的幼虫,可在每天早晨撕开受害植物的周围进行捕杀。虫蛀期用黑光或糖、醋、酒晒太阳,用水:糖:醋:1: 2: 3: 4,加少许农药诱杀成虫。也可选用75%辛硫磷和20%除虫菊素乳油,分别按1: 300和1: 2000的比例拌入毒土中,沿垄撒播,在幼苗根际附近形成6 cm宽的粘结,每667m2撒20 ~ 25 kg,防治效果较好。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稀释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稀释液、20%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稀释液适时喷洒在作物幼苗或杂草上。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两类大豆地下害虫的危害、特征习性及防治方法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68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