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大豆叶部病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

大豆叶部病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

简介:关于大豆叶部病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大豆叶部病害种类繁多,对大豆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对于广大大豆种植者来说,了解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症状、影响因素和防治方法,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提高和保证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

1.症状

1.1大豆灰叶斑病

大豆灰叶斑病又称蛙眼病,可侵染大豆叶片、幼苗、茎、荚和种子,其中以叶片为主要靶标。从病粒萌发的幼苗子叶上的症状是半圆形或圆形褐色斑点。该病主要发生在成年叶片上,症状为褐色病斑,中央有灰色或灰褐色蛙眼。在潮湿的天气里,叶子背面的病斑中间部分会密密麻麻长满霉菌。复发的症状是病变融合在一起,叶子逐渐坏死。茎斑为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为圆形或椭圆形,病粒斑明显,与叶斑病一样,为圆蛙眼,轻病粒仅为褐斑[1]。

1.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叶斑病能侵染大豆的叶片、幼苗、叶柄、茎、荚和籽粒,其主要靶标是叶片。叶子的症状一开始表现为褪色的小斑点,半透明,渍水;然后由黄色变为淡褐色,扩大为直径3 ~ 4 mm的病灶,红褐色至深褐色,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有明显的黄色晕圈,病灶背面有白色脓液溢出;病斑常汇聚成大片死斑,一般在老病斑中心处撕脱,使下部叶片提早脱落。豆荚上的病斑最初表现为红褐色斑点,后变为深褐色,多集中在豆荚的接合处。谷粒上的病斑不规则,呈褐色,上面覆盖着一层菌脓。茎和叶柄上的病斑的特征是暗褐色和淹水的条纹[2]。

1.3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变化很大,如轻花叶、皱缩、沿脉水泡斑、卷叶、黄斑花叶、脉坏死和顶疫病等。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严重矮化植物。病株种子常有杂色,颜色与脐色一致。褐色脐豆上形成褐色斑点,常称为褐斑,斑纹呈放射状或云纹状。因为气候和品种对种皮斑驳的形成影响很大,病株不一定都能产生斑驳的种子,但无病株也不可能产生斑驳的种子。

2.影响因素

2.1大豆灰叶斑病

首先是气候条件。大豆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最适宜在25 ~ 28生长繁殖。东北地区一般发病时间在6月上半月。如果7月下旬气温高、湿度大、多雨,发病会更严重。如果8-9月份多雨,种子的发病率会更高。如果苗期天气寒冷多雨,土壤潮湿,地温低,会使秧苗难以出土,病害严重[3]。如果大豆开花结荚后天气多雨,相对湿度高,病害会迅速蔓延。第二是品种。品种的抗病性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很大影响。高感品种发生早,传播快,结大量病斑,形成大量孢子。抗灰斑病的品种发育较晚,有少量的斑点和孢子。大豆品种抗性资源丰富,容易获得抗性品种,但病原菌适应性强,导致品种保持抗性的时间有限。第三是其他因素。当田间细菌量较大时,病害通常会复发,如大豆种子带菌率高、病株清理不彻底、大豆连作等,都会使细菌量增加。此外,低温高湿地的发生率高于岗地。

2.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株残体中越冬,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物特别敏感,病原菌死亡

2.3大豆花叶病毒病

首先是种子传播率。田间有毒种子形成的病苗是东北春大豆区花叶病最重要的初侵染源。一般栽培品种的种子传种率大多在5%以下,少数可达15% ~ 30%。种子传播率在0.5%以下,不易造成危害。二是媒介蚜虫的发生时期、数量、迁飞距离、落地频率。媒介蚜虫的发生,在田间有病毒源的前提下,直接影响田间病害的传播速度、早期延迟和传播距离,即流行程度和危害程度。媒介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病害流行越严重。蚜虫数量与日感染率呈正相关。三是大豆植株易感病害的生长发育期。患病越早,种子传播率越高,危害越大。一般花期是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关键时期。第四是气候条件。温度直接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潜伏期。最适孵化期在25为5-6天,在20为7-10天,在10-15为15-24天或更长。潜伏期越短,发病越快。温度和降雨量也影响媒介蚜虫的发生期、数量和迁徙活动,从而影响疾病的流行。五是品种抗性。抗花叶病毒病的品种发病率低,种子传播率和种子斑驳率低,潜伏期长,产量损失小。我国大部分栽培品种为高感品种,少数地区种植了抗性品种,但也容易失去抗性。

3、防治方法

3.1大豆灰叶斑病

一是选择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二是避免重作物和迎茬,实行合理轮作;第三,大豆播种前用化学药剂拌种,可选用60%多福合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4%;四是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使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用40%多菌灵胶悬剂喷水防治,7 ~ 10天后再喷一次防治谷物病害;五是清除病株残体,带出田间,收获后及时翻耕,减少越冬菌量[5]。

3.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一是选择抗病品种,尤其是重病区,避免种植感病品种;二是选择无病害种子,播种前可用50%福美双拌种剂消毒,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第三,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周期应达到3年以上;第四,在发病初期,用化学药物防治。可以选择12%绿乳铜EC 800倍液,47%加乐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者77%科迪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10倍液。

d喷1次,连喷3~4次;五是及时收集田间的病株落叶,用作燃料或堆肥,秋翻土地时将病株残体深埋,以消灭菌源。

3.3大豆花叶病毒病

一是选用无毒或低毒大豆种子,选育抗病品种;二是在蚜虫发生前,结合铲地清除病苗;三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可以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1.65~2.25kg/hm2,对水450kg喷雾,确保喷匀,无漏喷,连续喷2次,间隔7~10d;四是在7-8月,结合治蚜喷施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药剂。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大豆叶部病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680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