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问答经验
  3. 竹节虾养殖

竹节虾养殖

简介:关于竹节虾养殖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问答经验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做一个靠谱的人,始于责任,勤奋的态度,成为在能力,最后是品格。探索千个世界,普及科学知识!继续探索,继续探索,发现你不知道的秘密。

竹虾,又称斑虾、车虾,属于甲壳类虾科。此虾体大而壳硬,色泽鲜艳且有斑点结,故名。那么竹虾养殖的技术是什么呢?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虾池建设

虾池应建在风浪小、潮浪平稳、滩涂平坦、海水清澈、无污染源的中高潮线附近,以砂底为佳,其次为砂底和泥底。潮差应在2米~ 3米之间,高潮持续时间不少于3小时,海水盐度为10 ~ 20,ph值为7.8 ~ 8.5。对虾池呈矩形,长宽比为21 ~ 41,对虾池沿入口通道布置。虾池面积0.7平方公里~ 1.0平方公里,池深2.0米,水深1.5米左右,池底宜平,排水闸底部比池底低30厘米~ 40厘米,便于排掉池水。每个虾池应有独立的入口和排水闸。入口及排水闸的闸墙设有3个闸槽,中间槽用于安装闸板,内外槽安装闸网,槽的宽度为6厘米,3个槽之间的距离为0.6米~ 1.0米,以便于操作管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可按虾池面积的l/3 ~ l/2建设储水池和沉淀池。高水位池应建在离海域不远、便于抽水、水质清洁稳定、底砂、水源新鲜的地方。

池塘清洁及消毒

对虾池的清淤干燥是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池塘必须彻底清洁。每年年底收虾后,将池水排干,封闸晒塘,直至池底裂开,再将残留饵料、杂物、淤泥移至堤岸外,再犁耕池底,进行翻耕和曝晒。最好在池底铺一层10厘米厚的干净细沙,以提高虾池底质量。新建虾池,应打开闸门,让海水冲进冲出,使池底ph值稳定在7.5以上,以放苗和虾。放养前20天左右,安装60目过滤栅网,用药物清理池塘,每亩先撒生石灰50公斤~ 100公斤,再浇水20厘米,用0.2ppm杀菊树脂用水喷酒。3天后,将池水排干并冲洗两次。再加水30厘米,然后用清水浸泡茶糠15公斤,浸泡24小时,甚至把整个茶池的残余物洒掉。将药均匀涂抹在池内各处,达到彻底消毒。

播种

虾苗要求个体大小均匀,粗壮,生命力强,反游能力好,体表干净无附着物,体长2厘米以上,触角分叉前端v型两小触须常连在一起,体节细而长。最好是pl2 ~ pl8黑壳苗,对虾苗前角上有4 ~ 6根刺。种苗密度应根据虾池条件、水环境和管理水平确定。-一般虾池深为1.2米左右,每亩种苗8000 ~ 10万株。水深约1.6米,每亩栽苗1万尾~ 3万尾。有条件的虾场可增加虾的密度,种苗亩可达2万~ 4万。3月下旬到4月初可以放生,要选择天气晴朗,水温稳定在25摄氏度以上的时候放生。放苗时,先将苗袋放入池中20分钟,使袋内水温接近池内水温(温差不超过3摄氏度),将苗放在下风处,水较深,水与虾池盐度差不超过5。2号核电站可以在8月中旬释放。

科学喂养

科学饲养是根据对虾生活和生长的生理需要进行饲养。饵料过多,容易腐蚀水质,增加饵料成本。相反,不能满足虾的营养需求,影响虾的正常生长。为了使饲养合理化,我们必须首先准确地估计池中虾的数量。可采用几种方法进行估计:—是否采用笼临时维护法。二是采用旋转网抽样法。三是对虾的摄食和活动估计。四是估算对虾的生长率。

斑纹对虾的主要食物为人工食物,在养殖后期可投喂生物海、锥螺等新鲜小贝类。虾仔入池两天后,可放入适量饵料,弥补基本饵料不足。投喂要采用次数少、昼多夜少、分布均匀、搭配合理、交替使用、先粗后细的方法,提高对虾饵料利用率和成活率,促进对虾生长。-一般每天4次,喂食时间分别为5:30、9:30、1800、2300,每次喂食时间分别占每日喂食量的20%、15%、35%、30%。饲喂后5小时内,70%以上的对虾达到半胃或饱胃,且对虾没有成群游食,说明饲喂适宜。如果饵料消耗很快,池虾仍成群游来游去,且空腹仍有30%以上,则说明饵料不足。可以在池边和池心设置一张小网,检查喂饲情况。8.5亩虾池可设置4 ~ 6个网眼观察。

以上就是关于竹虾养殖技巧的知识,希望能对感兴趣的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竹虾的相关知识吗?敬请关注更多更新。

只写有趣的、有思想的、有意义的百科全书。关注身边的小事,关注生活大事想知道的一切,关注百科小百科。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竹节虾养殖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问答经验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问答经验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问答经验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问答经验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375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