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到底是个什么样人(霍元甲原型简介)

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到底是个什么样人(霍元甲原型简介)

简介: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到底是个什么样人(霍元甲原型简介)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上世纪90年代的港剧 《大侠霍元甲》 使我们认识了这个武功高强兼有侠义和爱国情怀的大侠,但真实历史上的霍元甲和影视剧里描写的有所不同。他更侠义、更爱国。总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

今天就来聊一下历史上的大侠霍元甲

英雄

010年至1010年,霍家的家传武功是迷踪拳,相传是岳飞的师傅周统所创,传给霍元甲的爷爷霍的。

霍将其改良,成为“霍氏拳法七十二式”,即影视剧中描写的失传拳。可以肯定的是,失传拳并非霍元甲所创,而是出自其祖父霍徐吾之手。

霍元甲的父亲霍迪恩是一名保镖。他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大师,他热衷于反对不公正。霍有三个儿子,霍元甲在家中排行老二、老四,人称“霍爷”。

不过霍元甲小时候并没有影视剧那么有天赋。相反,他体弱多病,不适合练武。这个时候,霍元甲的武功是兄弟中最差的。霍迪恩对霍元甲的武功不抱希望。

但霍元甲越来越强,20岁就打败了一个前来寻仇的师傅。影视剧里也是这么描述的。

霍元甲的进步出乎了霍迪恩的意料,于是霍迪恩把自己学了一辈子的东西都教给了霍元甲,而霍元甲也非常努力,成为了家中武功的佼佼者。

霍元甲和陈真。

大侠霍元甲小时候并不是练武的材料

他武功再强,还是要吃饭的。结婚后,霍元甲移居天津,成为天津一名普通的搬运工,养家糊口。搬运工,现在是“技工”,靠力气吃饭。

但偏偏霍元甲人高马大,练武强身。一次可以挑几百斤。

但是做搬运工是有规矩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加入步法。但霍元甲不仅不加入脚线,还抢脚线做生意。于是,就像电视剧里一样,地痞流氓找上了“老实人”霍元甲。

结果可想而知,地痞流氓根本不是霍元甲的对手。看到霍元甲是一个很好的教练,杭娇提出请霍元甲做老板。霍元甲也满口答应,但霍元甲心胸狭窄,一上台就免了各种保护费。

这是断脚线的根源,脚线老手很有意见。霍元甲不爱她,她主动离开,去了一家药店继续当“搬运工”。这家药店的老板是影视剧中出现过的人物,也是霍元甲的终身好友“农孙进”

霍元甲的终身好友农孙进。

做脚夫做成脚行老大

霍元甲的名气越来越大。北京的“大刀王五”王正毅坐不住了。

有一天一大早,药房的小伙子去门前的井里打水,却发现井口被一块大青石堵住了。这个家伙非常沮丧,请求几个人帮助他。没办法,只能向霍元甲求助。霍元甲看着那块大青石,心想,这一定是霍元甲里有人在挑战我。

“小老弟,你看。”

只见霍元甲双腿跨过井口,双臂抱着大青石大叫“起来”巨大的青石被霍元甲感动了。

“小老弟,你把青石放哪了?”霍元甲问抱着大青石的药房伙计。

药房的小伙子傻眼了,指着离井口十米远的墙说:“大力士先生刚刚把大青石放在墙上了。”

只见霍元甲抱着大青石慢慢走到墙边,又慢慢放下。这时,周围已经围了一群观众,大家齐声欢呼。

从此霍元甲有了“霍大力士”的称号,王五看着霍元甲在人群中移动大青石的过程,对霍元甲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两人成了密友。霍元甲的家国情怀和侠义情怀都受到王五的影响。

后来大刀王五在八国联军进京的血战中牺牲。残酷的八国联军还把王五的头挂在门楼上。霍元甲和他的徒弟刘振声(陈真原型)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大刀王五的尸体,并隆重安葬。

霍元甲vs大力士。

霍元甲和大刀王五的过招

和各种电视剧中霍元甲的成名大战一样,霍元甲成名只是因为挑战了俄国大力士,只是历史上的情节略有不同。

1901年,俄国大力士希万洛夫在天津剧院演出,声称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中国是病夫之国,在中国战无不胜。

当时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带着皇帝跑了。清朝的军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败。而且甲午战争失败后,英国人在中国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文章,称中国为东亚病夫。

俄罗斯大力士的叫嚣,无疑刺痛了中国有良知的人的心。霍元甲是一个热血青年,也是一个受大刀王五、农孙进影响的进步青年。霍元甲带着他的弟子刘振声和农孙进来到天津剧院挑战俄国人希瓦洛夫。

希凡洛夫是大块头,霍元甲是壮汉。据史料记载,希凡洛夫看到有人来了,就表演举哑铃,以显示自己的无穷力量。

霍元甲不习惯这个问题。他跳进了:号拳击台。"我是生病的霍曼元甲,向你挑战成为一名俄罗斯大力士."

霍元甲

希凡洛夫也是一名健美运动员。他以前爱吹牛,没想到会引来高手。但他鄙视中国人的傲慢,趾高气扬地说,你不配跟我打。

然而霍元甲的火爆脾气,哪受过这种轻视,抬手就要动手。希凡洛夫急了,赶紧挥手说:

“我是来表演一个魔术的。我们为什么不握手言和呢?”

霍元甲没想到俄国人这么胆小,不过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霍元甲在气势上已经完全压制了希凡洛夫。霍元甲冷酷地说:

“不战则已,必除天下第一,向中国人民道歉。”

故事到最后,霍元甲吓退了俄国强人(多么日本人),霍元甲的名声传遍了全国。

无独有偶,八年后,英国强人奥平也和希凡洛夫一样,在拳台上表演健美,还说要打败中国。在这危急关头,还是霍元甲挺身而出。第一次报纸挑战。

/p>

李连杰版《霍元甲》中,霍元甲经过几年沉淀从一个武痴成长为一名进步青年并且靠高超的武功痛扁奥皮音。

但历史的事实是奥皮音爽约了,奥皮音的解释是双方比武规则不同没法比赛。但到底为什么爽约,是个人都知道。他们怕我们的霍元甲。

霍元甲成为真正的侠之大者,真正的民族英雄。而农劲荪借着霍元甲的威名创立了精武体操会简称精武会,总教官就是霍元甲。

精武体操会

大侠霍元甲打小鬼子

精武会的创立并不只是农劲荪和霍元甲,更有许多当时政界商界大佬,比如同盟会成员陈其美,商界大佬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并称“精武三杰。

有人说,这些人不过是借霍元甲的威名笼络武装力量,但霍元甲知道的是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他在做他作为练武之人所能够做的事情,收门徒、教武艺、强身体、提高国民素质。

自从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小日本就没把中国人放在眼里,在中国的境内也是耀武扬威。听到霍元甲的威名发出了挑战书。

决斗的地点就是“虹口道场”,没有错就是陈真脚踢“东亚病夫”牌匾的虹口道场。但历史上的真实是,去的人不是陈真,而是霍元甲和大徒弟刘振声。

小日本这边有十多人,刘振声先上台接连打败五个日本柔道手。最后日本领队终于上场,霍元甲也潇洒登场。于是影视剧中霍元甲痛扁小鬼子的情节开始了

日本领队拿出自己看家本领进攻霍元甲,但就是碰不到霍元甲一根头发。这时日本人无赖本性出现了。

小日本子见进攻不见效竟然攻击霍元甲下阴,霍元甲一招迷踪拳里的“掌手雷”把日本领队的胳膊打断。结果是霍元甲胜,小日本完败。

这一战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并且一直传颂到今天。

霍元甲对阵小日本

大侠身死,死因成迷

霍元甲外抵外辱内传功夫,霍元甲本人和精武会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但就在这时候年仅四十二岁的大侠霍元甲竟意外逝世。

霍元甲的死一直是众说纷坛,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七伤拳”说。

迷踪拳是一种外家功夫,虽然迷踪拳威力大,但在经年累月的练功比试时,外表虽然没事,但内脏就会受伤,就像“七伤拳”一样。久而久之就集小伤为大病,终于吐血而死。

另一种是中毒说,霍元甲本身有肺病,日本人很“热心”介绍了一位日本名医为其治病,霍元甲欣然接受并吃了日本医生开的药,不曾想,服药后霍元甲病情越来越严重,几个月后吐血身亡。

精武会弟子怀疑日本人做手脚,拿日本人开的药去化验,真的化验出药里有慢性烂肺成分。

虽然霍元甲死了,但他所创立的精武体操会却没有死,一直不断发展。为推翻腐朽得大清王朝培养了无数人才。时至今日全世界有40多万弟子

霍元甲

霍元甲是否被过度神化?是否被人利用?

每当国家和人民做一件事的时候,有些人总是喜欢出来泼冷水,说什么国人的“劣根性”以展示自己的高明。

对于霍元甲,那些“高明”人认为,中国人总是喜欢找英雄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实霍元甲只不过是被过度神化了。

但在我看来,霍元甲确实吓跑了俄国大力士,也确实吓得英国大力士爽约,最终也确实击败了日本柔道高手。面对异邦的挑战,霍元甲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在面对强国强种的大是大非问题上,霍元甲把家传武学毫不保留毫不吝啬的传授给国人。

霍元甲的胸怀,霍元甲的武艺,霍元甲的贡献远比那些动嘴皮子的人要多,并不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能抹黑的。

李连杰饰演的霍元甲

有人说,同盟会是要借着霍元甲的名声组织力量,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算是霍元甲被利用但请不要忘记,同盟会的目的正是救国,是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全新国家。

对于这点,霍元甲本人比谁都清楚。救国的灵丹妙药是什么?中山先生在送给精武会的匾额里说的很明白“尚武精神”

结语:时至今日,武术已经不能说明一个国家民族的国防力量,但霍元甲的大侠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们。

霍元甲走下神坛走入生活。但大侠霍元甲从没有走下神坛,我们以前崇拜他,以后还会崇拜他,崇拜的不只是大侠霍元甲的武艺,更是他的胸怀和侠气、

在国家民族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勇气。他是大侠、是英雄,永远都是!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到底是个什么样人(霍元甲原型简介)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81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