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玉米丝黑穗病用什么药,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用什么药,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简介:关于玉米丝黑穗病用什么药,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黑米和哑玉米,广泛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自1919年东北首次报道该病以来,传播迅速,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从我国来看,在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较为严重。一般年份发病率为2% ~ 8%,个别地块为60% ~ 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症状是雄花畸形,雄花基部膨大,内部有一袋黑粉,不能形成雄穗。女性耳朵受损的耳朵变短,基部变厚。除苞叶外,整个果穗都是一袋黑粉和乱丝,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1.玉米丝黑穗病的幼苗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苗期侵入的全身性传染病。一般在耳朵阶段表现出典型症状,主要危害女性耳朵和男性耳朵。严重受害的植物在苗期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幼苗分蘖成丛状增加,植株明显矮化,节间变短,叶片深绿色且直。农民说,症状是:头短、叶密、底厚、顶薄、叶暗、色绿、身弯。有些品种叶片上有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纹,有些幼苗的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成鞭状。

2.玉米丝黑穗病成虫期的症状。

玉米成穗期病穗上的症状可分为黑穗和畸形穗两种类型。

(1)黑穗,丝黑穗病穗除苞片叶外,全穗变成黑色粉袋,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受损的耳朵短,基部粗,顶部尖,几乎呈球形,不吐细丝。

(2)异常异常穗,是由于雄性小穗变形而不形成雄蕊,其颖片由于细菌的刺激而多叶;雌穗的颖片也可能过度生长成一个长管状穗,这是刺猬头。穗的基部略粗,顶部略细,中心中空,长短不一,整个穗从穗的基部向上变形。

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播途径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为孢子堆黑粉,主要以土壤中的冬孢子越冬,部分混有粪肥或附着在种子表面。土壤载体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载体是疾病长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 ~ 3年。冬孢子在玉米雌穗吐丝期开始成熟,大量落入土壤,部分落在种子上(特别是收获时)。播种后,胚芽一般在种子萌发或幼苗刚出土时被侵染,有的还在2 ~ 3叶期被侵染(据报道最终侵染期为7 ~ 8叶期)。冬孢子萌发产生孤立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侵染丝从胚或胚根侵入,迅速向茎蔓延,沿生长点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进入花器官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坏雄花和雌花。由于玉米生长锥生长快,菌丝膨胀慢,未能进入植物茎的生长点,导致部分病株只在雌穗发病,雄穗不发病。

细菌在土壤、粪便或种子中越冬,在第二年年初成为传染源。种子带菌是长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苗期入侵是一种全身性传染病。玉米播种后萌发时,越冬厚垣孢子也开始萌发,可从玉米白尖期侵入至四叶期,并到达生长点。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连作时间长,播种早

2.长期连作导致土壤细菌含量迅速增加。据介绍,如果用病株率来反映细菌数量,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每年可以增加10倍左右。

3.使用未分解的肥料。根据实验,有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1%,而有沟有菌牛粪的田块发病率高达17.4% ~ 23%,有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10.6% ~ 11.1%。

4.种子不消毒,病株残体不妥善处理,土壤中的细菌会增多,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

5.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度和湿度与病害密切相关。土壤温度在15 ~ 30范围内有利于细菌的入侵,25最为适宜。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细菌的入侵,20%湿度条件下发病率最高。此外,海拔越高,播种越深,种子生活力越弱,病害越严重。侵染温度界限为15 ~ 35,适宜侵染温度为20 ~ 30,25最适宜。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均不利于其发病。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玉米丝黑穗病用什么药,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725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