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制作香菇菌棒应注意的问题

制作香菇菌棒应注意的问题

简介:关于制作香菇菌棒应注意的问题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1.培养基的制备

栽培香菇,要选择营养丰富的硬木木屑,可以碎成黄豆粒大小,粗细和新鲜度最好搭配,不发霉。麸皮也要求新鲜无霉变。栽培袋的配方为:锯末78%,麦麸20%,石膏1%,糖1%。制作配料时,将锯末和麦麸充分混合在一起,然后将糖和石膏溶解在水中,洒在混合物上,搅拌均匀。加水量应根据锯末的干、湿情况确定,搅拌后的配料含水量为55% ~ 60%。

2.装袋和灭菌

选用长55 cm、宽15 cm、厚0.05 m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每袋干重约1 kg。装袋前检查是否漏气。检查方法是:将塑料袋吹满空气,放入水中,看有没有气泡冒出来。0.05 mm厚的聚乙烯塑料袋用于低压灭菌,0.05 mm厚的聚丙烯塑料袋适用于高压灭菌,但冬季气温较低时,聚丙烯管变脆,容易破裂。塑料袋的厚度要一致均匀,不能有沙眼或漏气。充电要紧,不能松,4 ~ 5小时内完成。时间过长,原料容易酸败变质。向后折叠,在离封口2厘米处扎紧袋子(先直,再转,扎紧),防止水蒸气进入袋子,防止杂菌污染。装完后,料包应无破损和扎破,用手抓时应感觉像棍子。如果用装袋机,可以6个人一组,一个人上料,一个人装袋,一个人送袋,另外三个人整理袋口,扎口。

包装好的袋子应在当天消毒,不能过夜。因为是湿热杀菌,依靠水分子导热杀菌,所以及时排出冷空气是关键。为了提高灭菌效果,菌袋要尽可能多的间隙放在灭菌炉内。以每炉2000支为例。刚开始杀菌时,火一定要旺,4小时内炉子温度要达到100,保持20小时,然后闷5小时。当锅内温度降至70时,趁热出锅,放入消毒间冷却。

3.用杆接种

目前大部分菇农都是用帐篷接种。一顶帐篷装2000支,接种前需要5箱气溶胶消毒剂点燃密封12小时。接种疫苗一定要避开一天中的高温时段,一般在傍晚或凌晨,最好在无雨的静风中接种。灭菌后,冷却至25接种。首先选择菌丝健壮、无污染的菌株,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一般四个人操作,一个人负责打开外袋最后扎袋,一个人负责清洁消毒袋,一个人负责施工,一个人负责接种装袋。在每根棍子的一边等距离打3个孔,直径1.5厘米,深2厘米,然后翻另一边,脸位置错开再打2个孔,用菌种填满,用外套包好。拔出冲杆时,用手按住接种孔袋壁,防止管袋脱离培养料,渗入空气中,造成杂菌污染。打一个洞,放一块应变。种块一定要压实,使菌种稍微突出材料表面1 ~ 2 mm,这样可以加快菌丝的封闭,避免杂菌污染。如果袋子上布满了细菌,就没有必要封住这个洞。接种时,每30分钟用小喷雾器喷一次,进行消毒。一般一袋菌种可以接种20多杆。

4.杆状培养

产卵场要求通风、干燥、避光。不应超过10层,最好是8层,各排之间应有通道。接种后,菌棒移至菌棚,排列成井字形。菌棚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光、定时通风(/),温度18 ~ 25,空气相对湿度60% ~ 70%。一般情况下,7 ~ 10天翻一次堆。如果发现杂菌污染,用300倍的克霉灵局部注射。在产卵期,根据菌丝生长状况,适时进行穿刺充氧。穿刺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次穿刺,当菌丝生长直径达到6 ~ 8 cm时,在接种孔外2 cm处扎3 ~ 4个深1 cm的孔;第二次打孔:待接种孔周围的菌丝生长完全连接后,在菌丝外缘向内2厘米处打孔8-10个;第三次,菌丝完全覆盖菌袋后,在菌袋上均匀扎20 ~ 30个1.5 ~ 2厘米深的孔。刺破后,由于菌丝生长加快,呼吸作用增强,自身散热量大,菌袋温度会比室温高2 ~ 3。期间要注意通风降温,适当减少堆放层数,室温控制在28以下,防止高温烧菌。

5.杂菌感染及治疗

如果接种后5天内发现棒内有霉菌,证明培养料灭菌不彻底,必须从袋中取出三分之一的新料重新灭菌。当接种孔感染异叶根霉时,如果菌丝萌发良好,可以保存,当香菇菌丝从生理条件成熟时,最终会覆盖真菌,也可以正常出菇。发现链霉菌时,应及时用湿纸或滴有柴油的湿布包裹,然后取出培养室,埋于阴凉处。

总之,如果能按照上述要求制作菇棒,袋栽菇棒的产量会大大提高。同时对下一步,比如排场、换色、出菇、产品质量、产量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制作香菇菌棒应注意的问题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72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