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甜玉米生产中玉米螟的防治

甜玉米生产中玉米螟的防治

简介:关于甜玉米生产中玉米螟的防治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玉米螟是世界上的一种大型食蛾害虫,包括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在我国,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青藏高原未见报道,其他玉米产区均不同程度发生。玉米螟有各种各样的食性。我国已确认的寄主植物约有25种,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和谷子,也危害大麻和棉花。幼虫啃食玉米的心叶、茎和穗是玉米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玉米螟在发生区对玉米危害严重,特别是在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的危害,螟虫率将达90%以上,塌茎率达30% ~ 50%,伤穗率达79%,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种子发芽率、纯度、饱满度不达标,种子外观表现极差。

一.形态特征

玉米螟属于鳞翅目,玉米螟科。成虫体长12 ~ 15毫米,翼展24 ~ 35毫米。雄蛾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浪状横线,两条线之间有两个黑斑,靠近外缘有一条褐色宽带。后翅灰白色或灰褐色。雌蛾长得像雄蛾,但体色较浅。卵扁椭圆形,大小为1.0mm0.8mm,初产时乳白色,逐渐淡黄,常有20 ~ 60枚卵按鳞片排列形成卵块。幼虫共5龄。成熟幼虫体长约25毫米,背部红褐色,腹面乳白色,背线明显,两侧有模糊的深褐色亚背线。中、后胸背部有四个圆形毛状体,各有2根刚毛。第1 ~ 8腹节背部有两排毛瘤,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第9腹节有3个毛状体,中央的较大。蛹为被子状,体长约15 ~ 18毫米,黄褐色,第1 ~ 7腹节背部有水平皱纹,臀棘黑褐色。

二、发生规律

自北向南,一年可发生1 ~ 7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和穗轴内越冬,4龄以下幼虫不能越冬。春季蛹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性诱导反应强。卵产在叶子的背面,尤其是靠近中脉的地方。每只雌蛾可产卵10-20粒,共计300-600粒。幼虫可传播危害,它具有趋糖、触性(要求全身尽可能与植物组织保持接触和接近)、利湿、趋光的特点。4龄前,幼虫多在玉米植株上含糖量高、湿度大的心叶丛、雄穗芽、雌穗顶花丝基部和叶腋活动,4龄后受蛀干危害。在玉米和高粱的心叶期,幼虫集中在心叶中,在卷好的嫩叶中取食。叶子被拉出来展开后,就形成了横孔。严重时,心叶被咬成碎片,无法正常拔出,延缓抽雄,影响生长。幼虫出芽时集中在年轻的雄性耳朵里。细丝被抽出后,可以集中在细丝顶端和雌穗上进行危害。其他生殖阶段。幼虫散在雄茎、茎、雌茎、茎中,不利于养分运输,茎折断,果柄折断。一般来说,春玉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 ~ 30%,复种当年减产30%以上。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越冬代不存在迁飞现象,各地虫源以本地为主。越冬幼虫的复苏和化蛹,成虫的羽化和产卵,卵的孵化,都需要水或高湿度。

第三,综合防治

1.在越冬虫出现前(3月底前)对玉米等越冬寄主的茎、穗进行处理,是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2.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和性信息素诱捕、杀死成虫;3.种植抗虫品种;4.当玉米螟产卵时

1.手捏法:玉米雄穗芽刚进入喇叭口时,捏喇叭口基部能摸到穗芽前端,但从喇叭口看不到雄芽,是心叶末端,一般距抽雄5 ~ 7d。

2.剥皮方法:在玉米即将进入破芽阶段时,对玉米有代表性的心叶簇取样,剥去绿叶,将剩余的黄叶和白叶逐一展开。如果两三片展开后露出流苏,那就是心叶的末端;如果在展开4 ~ 6片叶后看到流苏,则为心形叶中期。

3.叶片计数法:根据玉米心叶末的叶片数约等于该品种全部叶片数减2这一事实,此法简单易掌握。

一般来说,防治玉米螟的适宜时期是心叶末期或中期。可见,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是及时进行虫情预报,重视植物检疫,选择抗螟品种并进行性诱防治,重点治理玉米螟的喇叭口期颗粒剂和因地制宜处理越冬寄主。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甜玉米生产中玉米螟的防治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68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