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杜鹃花的养护管理

杜鹃花的养护管理

简介:关于杜鹃花的养护管理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杜鹃花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要求土壤腐殖质丰富、疏松、湿润、呈酸性,pH值在5.5-5.6之间。对光照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晒,嫩叶在烈日下容易灼伤枯死。最适生长温度为15 ~ 20,超过30或低于5,生长趋于停滞。由于杜鹃花的根系是细根群,根浅,既怕旱又怕涝,浇水不当会导致落叶死亡,所以是否浇水得当成了养杜鹃花的关键之一。

1.土壤应该保持湿润。比如表土水分过多,根系缺氧会引起厌氧呼叫,乙醇的积累会导致根系变黑、腐烂、坏死。

2.土壤长期缺水导致植物细胞致密性消失,嫩枝下垂,进而影响花朵生长直至叶子枯萎,破坏内部循环,甚至导致死亡。

3.杜鹃花根浅而细长,吸肥能力差。当肥料浓度超过根细胞液浓度时,植物体内的水分会渗回土壤,造成水分流失。

防治水分失衡的主要措施是:春夏秋浇水,不浇盆土,一般2 ~ 3天浇一次,但要每天检查,适当给水。冬天室内少浇水,土壤干了再浇水。施肥要坚持薄肥勤施的原则,不要施太厚的肥,也不能掺粪渣,要施稀液肥,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营养不足

杜鹃花属植物营养缺乏的原因很多,如水分失衡、光照不足或灼伤、土壤养分不良、芒硝盐化或逐渐碱化等。这些都会造成植物的营养缺乏。再如土壤中缺乏一些微量元素,如铜、硫、铁、锰等。植株都出现黄化,称为元素缺乏症。

受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开花前施芽肥,开花后施肥,春季施肥;施用常磊肥主要促进花芽分化,应以磷肥为主。长芽肥要在3月前施1-2次,夏杜鹃要在4月左右施,绝对不能多施氮肥,否则枝叶白长,芽会萎缩或脱落,前功尽弃。杜鹃花枯萎后,应立即采摘残花,避免其结果,并及时施以氮肥为主的肥料2 ~ 3次,每隔一周施一次,以促进新芽茁壮发芽,枝繁叶茂,补偿植株开花时消耗的养分。为防止杜鹃花叶片变黄,应添加硫酸亚铁柠檬酸水(1:1:100),并连续进行2至3次外部施肥;或者0.03%的硫磺可以让黄叶变绿。一般情况下,一个月追肥一次。落叶杜鹃花进入温室后,休眠期不需要施肥,而常绿杜鹃花一个月照常施肥一次。施肥量取决于植物的生长潜力和大小。一般来说,如果植物又大又壮,可以用2 ~ 3份肥料和7 ~ 8份水稀释。如果植株较小,肥液浓度要轻一些,肥水比要1:9。至于长势不好的,要轻一点,甚至暂时不施肥。

以下疾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病菌引起的疾病不同,但防治方法基本相同。除长期通气外,常用药物如下:

1.根部疾病。各种细菌寄生引起的根腐或肿瘤生长。常见的根腐病、根瘤病等。比如根瘤病:病株根部受损,导致地上部分长势衰弱,叶片萎缩干枯。根部出现褐斑、软腐病等症状后,腐烂脱皮,木质部暗褐色。干涸后,有时很大

C.多菌灵。一般用50%可湿性粉剂的两种溶液(1250和1500)对植物进行保护和处理。

D.花叶病。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黄化病和叶肿病。

所用药物是:

A.波尔多混合物(1:1:200)。用硫酸铜和石灰乳配制的天蓝色药液呈碱性。可以预防各种病菌引起的疾病。

b 80% 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每10天喷一次。

C 600倍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每7天喷一次。

杜鹃花缺素症状及其解决方法:

杜鹃花缺氮,植株从下部开始变黄变绿,叶脉微红。处理措施:根外追施尿素0.2 ~ 0.5(施用浓度%);

杜鹃花缺磷,老叶深绿色,茎、脉变紫,出现坏死区。处理措施: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0.2 ~ 0.5(施用浓度%);

杜鹃花缺钾,叶片上出现斑驳的绿色区域,叶缘和叶尖出现坏死区域。处理措施: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0.2 ~ 0.5(施用浓度%);

杜鹃花缺铁,从幼叶和生长顶端开始,叶缘变褐死亡。处理措施:根外追肥,同时喷施浇水,硫酸亚铁0.02 ~ 0.05(施用浓度%);

杜鹃花缺硫,嫩叶开始失绿,但不枯萎,叶缘变褐死亡。处理措施:根外追施0.02 ~ 0.05%硫酸亚铁;

杜鹃花缺铜,嫩叶和生长尖开始失绿,嫩叶枯萎。处理措施:根外追施0.02 ~ 0.05%硫酸铜(施用浓度%);

杜鹃花缺锰,嫩叶叶脉间开始出现坏死斑,嫩叶不枯萎。处理措施:根外追施0.05 ~ 1(施用浓度%)硫酸锰。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杜鹃花的养护管理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679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