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综合百科
  3. 玉米病害-矮花叶病毒病

玉米病害-矮花叶病毒病

简介:关于玉米病害-矮花叶病毒病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综合百科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症状最早于1966年在河南辉县发现,随后在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等地发生。玉米在整个生长期都可能被感染。幼苗病心叶基细胞间出现椭圆形失绿斑,呈条纹花状间断排列,发育成黄绿色条纹。后期病叶尖叶缘变红变紫,干枯。病重的叶子发黄,易碎,容易折断。病叶鞘和病果穗的苞片也可以是叶状的。如果发病早,病株会明显矮化。该病发病面积广,危害大。

病原玉米花叶病毒,简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该病毒的病毒体呈线形,大小为750 12-15 (nm)。在电子显微镜下,病变组织切片有一个轮状的内含物。体外保存期为24小时,致死温度为55-60,稀释极限为1000-2000倍。病变组织中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中保存5年后仍可被感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的一级传染源,被侵染的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病毒传播主要靠蚜虫传播。传播毒物的蚜虫有23种,如玉米蚜、桃蚜、棉蚜、谷蚜、麦蚜、麦蚜等,都是以非持续性的方式传播毒物。其中玉米蚜是主要的传毒蚜虫,吸食毒品后立即传毒,但很快失去活力。病汁摩擦也会传毒;感染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的传播率,一般在0.05%左右。除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狐尾草、白茅草、画眉草、狐尾草、稗草、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o株系,其中a、b株系最为重要。a菌株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菌株只侵染玉米。B型和O型毒株已在中国鉴定。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潜伏期缩短。该病的发生程度与蚜虫的数量密切相关。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有利于蚜虫活动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移至玉米田吸食传播病毒,大量繁殖后,容易造成该病的流行。近年来,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一是主要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抗病性不强,天然毒源大,气候适宜病媒繁殖和迁移。二是种子带毒率高,一级传染源基数大。81515、M017和Ye107的带毒率分别为0.1%、0.13%和0.16%。8112的带毒率为1.04% %,7942的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号和478的带毒率均未检出。种子带毒率增加,导致田间一级传染源数量增加。在抗病品种还很少的情况下,当玉米苗期气候适宜,媒介蚜虫大量繁殖时,病毒病就会迅速蔓延。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冯丹L、钟丹2号、农大3138、单农5号、单鑫7号、郑丹L、2号、黄早4号、五早4号等抗病杂交种或品种;31、6、山丹9、丰三1、陇丹1、1、吴105、东泉11、12、13、25l、中育5、29等。(2)尽早识别和清除田间病株是关键措施之一。(3)适时播种,及时除草,可减少传毒宿主数量,降低发病率。(4)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初期和高峰期,及时喷洒800倍50%氧化乐果乳油或3000倍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和20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玉米病害-矮花叶病毒病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综合百科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综合百科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综合百科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综合百科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67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