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养殖技术
  3. 距离人类能够闻到屏幕中的气味 还要多久?

距离人类能够闻到屏幕中的气味 还要多久?

简介:关于距离人类能够闻到屏幕中的气味 还要多久?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养殖技术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到目前为止,《第三感》还没有《三次元》成功。

2016年8月,为了给4个月后发布的《南方公园:破碎完整》(南方公园:破碎但完整)打广告,育碧推出了一款耳机:NosolusRift,完美契合游戏主题。

《南方公园》是一款恶搞游戏,游戏的核心机制之一就是放屁。NosolusRift的唯一目的就是在玩家选择放屁的时候闻到屁味。

在那年的科隆游戏展上,NosolusRift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公众开放。据外媒Polygon报道,育碧不仅准备了屁味,还设置了各种令人作呕的气味:放置了五周的冰沙、已经变成固体的牛奶、腐烂的水果和肉类、大猩猩粪便、机场厕所、发霉的湿衣服.

幸运的是,育碧并没有把这种反人类的设备放到市场上出售,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推广手段。《破碎完整》一出,就再也没人记得了。想想也是。哪个头脑正常的人会愿意买一个专门闻屁的娱乐设备?

不过NosolusRift至少证明了视觉体验中调动嗅觉的可行性。相比触觉和味觉,嗅觉的接受更被动,模拟嗅觉的技术难度也低很多。

但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现在技术条件已经完备,我们只需要把气味换成一种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味道。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没有看到可以“嗅到”游戏或视频的设备的广泛使用呢?

一个

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尝试了各种手段来调动嗅觉这种总是被轻视却又不可忽视的第三感觉,在戏剧和电影的播放过程中。

在19世纪,一些舞台剧作家在他们的戏剧中引入了气味,如在观众中散布松针,暗示森林的气味,或将真实的食物带入剧院,以模拟餐馆的香气。

嗅觉在电影中的第一次应用要早于有声电影的出现。19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家庭影院的老板想到了在电风扇前放一块浸过玫瑰精油的脱脂棉。

据美国杂志《综艺》(综艺)报道,1916年上映了一部名为《花的故事》的短片。为了让《花儿》在整点直播,纽约的里沃利剧院专门准备了一个向观众喷洒香水的装置,但放映结束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

1929年,无声爱情电影《丁香花时间》 (LilacTime)在波士顿芬威剧院上映。影院经理把丁香精油直接倒在通风系统里,让观众在大银幕上出现片名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丁香的香味。

《丁香花时间》海报

在这一点上,影院只使用单一气味的香水,较少使用成型设备。直到20世纪40年代,压缩空气技术得到应用,剧院老板们才终于想到释放多种气味的可能性。一旦影片播放到关键节点,工作人员会将带有相应气味的空气抽入空调,让其沿着通风系统扩散到观众体内。

1940年,西部电影《繁荣小镇》 (BoomTown)在底特律的Vogue剧院上映。这个剧院准备了压缩空气。当一口油井出现在屏幕上时,它会向观众喷射石油的气味。女主角一出场就换香水。

《繁荣小镇》报纸广告

《综艺》杂志对此进行了跟进。这家影院曾夸口说,嗅觉和动作的结合“给银幕带来了新的维度”。放映结束后,影院向观众发放评论卡,征求意见。据说超过80%的观众对他们闻到的气味感到满意。

鉴于当时美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其电影产业也高速发展,直至独领风骚。因此,大多数将嗅觉引入电影的早期尝试都是由美国主要影院的所有者自发想到并主导的,而不是电影本身的一部分。

这些尝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首先,香味被影院老板绑定在现有的影片上,这与电影美学相悖,可能会分散导演希望观众关注的部分焦点。

其次,影院规模大,要想让气味到达所有观众,必须释放足够的气体,容易造成嗅觉疲劳。

比如脚臭的人,臭到自己的脚。当人长时间接触大剂量的气味分子时,会暂时失去辨别气味的能力,直到特定的气味分子完全消失。如果影院需要释放多种气体,气味会相互混合,使观众的嗅觉极度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一位名叫汉斯劳伯的瑞士发明家首次克服了嗅觉疲劳的技术难题。

罗伯特是一个对气味特别敏感的人。他认为地球上的一切,包括情绪,气味。因此,罗伯特一生中的大部分发明都与嗅觉有关,其中一项就是“ScenttoVision”系统。

这个独立完整的系统不再依赖通风系统,而是利用独立的管道将含有异味的化学物质分别输送到各个座位。投影仪不需要用手,只需要操作一个带刻度盘的控制面板,就可以远程向观众释放多种气味,调节香味的散发时间和剂量。

罗伯特在纽约世博会的照片。

在电影中创造嗅觉体验本质上是一个化学问题,罗伯特是第一个发现这个问题的人。

香水中的芳香物质一般溶解在某种“定香剂”中,会减缓其挥发速度,延长留香时间,引起听众的嗅觉疲劳。

为了从定色剂中分离芳香物质,罗伯特选择了吸水性强的硅藻土。他将香水和硅藻土混合成糊状,使用时在糊状物上抽真空或用热风吹。这样固定剂留在硅藻土里,芳香物质会很快挥发,然后在短时间内通过。

风设备排除,完美解决了气味散不掉的问题。

1940年纽约世博会期间,“ScenttoVision”首次亮相。第一部应用这套系统的片子,是时长35分钟的瑞士电影《我的梦想》(MeinTraum),运用了32种不同的气味。观众的反响还算积极,《纽约时报》就记载,影片的气味给得“恰到好处”,仅有培根味不太真实。


纽约世博会上劳伯发明的宣传海报

可惜劳伯的发明生不逢时,十几年来都没能勾起电影从业者的兴趣。20世纪40年代,欧洲和美国忙着打仗和恢复;到了50年代,3D电影和宽荧幕电影成为行业潮流,劳伯抢不过它们的风头。他试着将发明推给新兴的电视行业,无果;还向各大超市提出了在投影食物的同时释放香味的点子,一样没人理睬。


如今的“神奇技术”,在上世纪就有了雏形

最终在1955年,劳伯才取得了《80天环游世界》制片人迈克·托德(MichaelTodd)的赞助。次年,托德死于私人飞机事故,儿子小迈克·托德接了班。小托德和劳伯签订了一项协议,其中一条是将系统的名字改成大意相近却更口语化的“Smell-O-Vision”。

劳伯的设备也随着改名更新换代。他设计了一套无需人力、全自动的“嗅觉大脑”(smellbrain),还准备了一根电动传送带,把承装气味香水的容器依次绑在上面。

电影放映时,传送带跟着电影胶卷一起动,香水容器上的标记会提示“大脑”,在指定的时机,用一根针管刺穿容器底部的薄膜,吸出香水。由一台电风扇将香水和一定量的空气混合,通过管道泵入每个座位下方的通风口。


“Smell-O-Vision”的其中一张专利设计图

3

小托德打算在自己掌管的首部作品《神秘香气》(ScentofMystery)中应用劳伯的发明。《神秘香气》是一部悬疑片,主角是一名摄影师,他在西班牙度假时,发现了一项针对某位女性继承人的谋杀阴谋,便在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寻找这位女性,追查幕后黑手。


小托德、劳伯,和“嗅觉大脑”的合照

《神秘香气》是第一部将气味融入了故事情节的电影——气味为观众提供关键线索。烟斗的气味代表凶手到过现场,而香水的气味是女性继承人留下的痕迹。

情节之外的气味表现,更像是炫技。在镜头路过修道院玫瑰园时,系统会产生花香。当酒桶滚动着撞到墙上,系统将喷出葡萄汁的气味。一条刚烤好的面包被无缘无故地推向镜头,仅是为了让观众感受面包的香气。

小托德大肆宣传影片和劳伯的系统,抬高大众的期望。影片上映前的一条宣传语这样写道:“一开始,他们动起来了(1895)!然后,他们会说话了(1927)!现在,他们闻得到了!(1959)”将《神秘香气》与1895年的首部电影、1927年的首部有声电影并列,当成一种电影行业的进步。


《神秘香气》宣传海报

可在电影放映前夕,一匹黑马突然出现,蹭尽了小托德买来的热度。

这匹黑马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拍摄的中国游记,引进美国后的名字叫《长城背后》(BehindtheGreatWall)。它在欧洲拿过奖,引进影片的老板小沃尔特·里德(WalterReadeJr.)便觉得,它在美国也能受欢迎,或许还能添点味道,给人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草味,泥土味,爆竹味,河流味,熏香味,马味,老虎的气味……


互联网上仅存的一张《长城背后》剧照

里德跟托德叫板的资本,是自家公关主管查尔斯·韦斯(CharlesWeiss)花了两年半时间发明的“AromaRama”(芳香全景)系统。这个名字影射了1952年首次出现的全景电影(Cinerama),就和“Smell-O-Vision”一样,把自己比作某种革新。


《长城背后》宣传海报

“AromaRama”没有使用传送带,而是为电影胶卷添加了一条“气味轨道”,电子触发器会自动识别这条轨道的信息,顺着通风系统向整个剧院发射气味——和二三十年前剧院老板整的活差不多。因为不需要为每个座位铺设单独的管道,“AromaRama”更廉价,安置在一整座剧院的成本,只有“Smell-O-Vision”的三分之一。

至于嗅觉疲劳,“AromaRama”在排风系统里塞了一块带电的挡板,在排风时,捕获并沉淀含有气味的颗粒。

两部影片,两部系统,必有一战。《综艺》杂志把二者的竞争评为“气味之战”(thebattleofthesmellies),其他媒体也争相造势,巴不得它们斗个你死我活。《新闻周刊》认为,战争的胜负“很可能取决于哪一方拥有最好的气味”。

但他们都没笑到最后。

4

《长城背后》率先于1959年末上映。《纽约时报》影评员博斯利·克劳瑟(BosleyCrowther)对电影的气味提出了严厉批评,称气味的准确性反复无常,“艺术价值为零”。他还说,影院中的空气容易混淆,伴有一股“粘稠的甜味”,推测是排风系统没按预期工作。

《时代》周刊也指出,很多气味都是虚假的合成气味,例如,北京一处美丽的老松林,闻起来像“地铁的休息室”。气味并不总是如场景所要求的那样迅速消除,一些观众看到戈壁滩的画面,鼻子却清楚地闻到青草味。

《神秘香气》一个月后登陆院线,引来了克劳瑟更刻薄的评论。和“AromaRama”正相反,“Smell-O-Vision”的气味太淡了,观众要“像猎犬一样吸着鼻子,努力捕捉气味”。克劳瑟建议小托德直接向观众喷笑气,因为“这部电影的表演与剧本,和气味一样稀疏”。

《综艺》杂志则引述了观众的抱怨:在屏幕上的动作播出数秒之后,气味才姗姗来迟,特别是楼上包厢里的观众,比楼下更晚闻到味道。另外,气体伴随着“嘶嘶”声传出来,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相比之下,《长城背后》本身质量过硬,去掉气味也能保住票房。《神秘香气》就不一样了,气味出错等同于全盘皆输。尽管工作人员作了一系列技术调整,但媒体和观众的负面评论已经传开,《神秘香气》的票房口碑均无法挽回。

此后,“AromaRama”没了下文,小托德也搁置了在旗下影院安装“Smell-O-Vision”的计划。《神秘香气》亦被改编为无味版本,重新命名为《西班牙假期》,考虑到它的性质无异于为了那点醋包出来的饺子,移除气味体验之后的命运可想而知。


《西班牙假期》只剩下全景电影这一个宣传点了

劳伯身败名裂,彻底破产,于1976年郁郁而终,死时近乎身无分文。期间他仍在研发一些小玩意儿,例如电子芳香剂或除臭剂,始终无人问津。他留下的“Smell-O-Vision”,成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反面案例,以及少数爱好者的笑谈。

1981年,喜剧电影《菠萝脂》(Polyester)上映,执导这部电影的美国导演约翰·沃特斯(JohnWaters)想起了《神秘香气》,决定向劳伯致敬,便使用了一种超低技术含量的变体:刮刮乐卡片。

这套卡片被称作“Odorama”,每张卡包含10个含有序号的版块,对应10种气味,包括难闻的粪便、臭鞋和臭鼬味——育碧大概是从这里来的灵感。影片将在对应的时机发出信号,告知观众刮擦并嗅闻指定序号的版块。


Odorama卡片

这种传递嗅觉的方式同样没有推广开来,仅有几部电影,以及给孩子看的电视卡通片,发放过类似的卡片。讽刺的是,没过几年《西班牙假期》重映,也使用了刮刮卡技术还原气味。

或许沃特斯也从未想过让它普及。2004年发行的《菠萝脂》DVD附赠了一段评论环节,片段中的沃特斯咯咯地笑着说:“我居然让观众付钱闻屎!”(Iactuallygottheaudiencetopaytosmellshit!)

在同一时期的主题乐园和游乐园,嗅觉设备逐步沦为忽悠顾客消费的噱头。它和会倾斜的座椅、会喷水的莲蓬头,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的3D影片放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人看过一次就不想再看第二次的所谓“4D电影”。



5

进入21世纪,数十种版本的“Smell-O-Vision”以小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姿态重出江湖。例如在2006年,日本网络运营商NTT在电影《新世界》的放映中尝试了一种释放花香烘托氛围的技术,将劳伯当年使用的传送带和控制台,替换为网线与统一的计算机驱动程序。


技术原理展示图,仅有少数座位能享受这样的福利

在传统的电影行业之外,也有一批提供嗅觉体验的设备,主动挂靠虚拟现实(VR)技术,自愿给其他厂商的头戴式设备当外围挂件。VR设备并非能够轻松卖出去的东西,气味外设的销量就更不值一提了,多数初创公司的设备没能留下名字便无疾而终。

嗅觉设备最近一次较为理想的亮相,是在今年年初的消费性电子展览会(CES)上。参会的一家日本公司叫做AromaJoin,产品叫AromaShooter,它使用据称能让气味更好、更持久的“固态”墨盒,而非液体或气体扩散气味。其最新型号的大小和重量,也就相当于大一点的挂脖式蓝牙耳机。


最新型号AromaShooterWearable

这台设备需要配合“第一家嗅觉视频平台”AromaPlayer使用。视频平台与Youtube接轨,能够像视频编辑器一样,给Youtube视频提前编程,安排设备在指定时机喷气,喷哪种气味、多长时间、多大剂量,均可供用户自定义。

AromaShooter也是第一台企图将嗅觉引入日本动画的设备。官方在展会上引用了《赛博朋克:边缘行者》的片段,以及《五等分的花嫁》宣传PV,意在让用户嗅到屏幕中女主角的味道。

即便有堪称卑鄙的宣发手段助阵,这款设备仍旧逃脱不了没人买账的宿命。AromaPlayer的访问者与使用者寥寥,用户上传的自定义片段更是少得可怜。



哪怕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嗅觉设备的地位依然尴尬,甚至比VR设备还尴尬:价格昂贵,值得体验的内容却抵不上价格。以AromaShooter为例,一套就要998美元(约合人民币6765元),够买一部VR眼镜还有剩。

六十多年前的小托德,从不觉得“Smell-O-Vision”是个正经发明;就连劳伯自己都不觉得。劳伯的想法是,这套系统本身存在审美局限性,沉重的作品在情感上无法和气味很好地融合,而轻松的作品反倒适合用气味增强气氛。

和娱乐设备主要依赖的视觉和听觉相比,嗅觉更为次要和被动,大多数视听作品无需嗅觉设备辅助,也能完成正常叙事;单独使用嗅觉的艺术作品,则不一定为现今人类的审美所接受。无数案例都在证明,气味的引入顶多起到锦上添花、渲染气氛的作用,不恰当或不适宜的气味反倒会让观众分心,起到反效果。


好比电影《香水》中的绝世香水,就不太可能靠人工合成还原出来

挂靠VR技术倒是个不错的出路。倘若未来的VR设备终于能够调动人类的所有感官,达到了《三体》中的V装具,或者《刀剑神域》里NerveGear的技术水平,那么嗅觉设备也将迎来出头之日。为了这一天早些到来,我们无疑需要更多默默无闻地推进历史进程的“劳伯”。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距离人类能够闻到屏幕中的气味 还要多久?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养殖技术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养殖技术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养殖技术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560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