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电子数码
  3. 耳机的各项参数代表什么(耳机参数介绍)

耳机的各项参数代表什么(耳机参数介绍)

简介:关于耳机的各项参数代表什么(耳机参数介绍)的相关疑问,相信很多朋友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如下讲解内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电子数码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可以多多关注茶馆百科网。

在选择耳机的时候,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如果你告诉我你最关心的是信仰,我很抱歉,那就结束了,你可以按照你的信仰去买你想买的产品。对于大多数普通玩家来说,购买耳机首先要看规格。这些参数对于资深玩家来说,一眼就能看懂,甚至可以轻松看透各种商业套路,但对于小白玩家来说,商品详情页面上面的参数就像一本天书,一个字就能看懂,但放在一起就不知道了,就像看了一大堆书的感觉。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耳机的各种关键参数,它们代表着什么,同时也帮大家识破一些无良的商业套路,不要被各种炒作参数和商业宣传话语所迷惑。关于耳机会有很多参数,本文将挑选几个比较重要和比较常见的参数来解释。

频率响应范围

频率响应范围,又称频率响应范围,又称频率特性。是指音响系统在允许的振幅范围内能够重放的频率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信号的变化量。频率响应范围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参数,也是最具个性的参数。通常30-150Hz为低频段;150-500Hz为中低频段;500-5KHz为中高频。5k - 16khz高频段。

耳机参数

正常人的听力范围一般在20-20kHz之间,一般来说,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听力能力都在这个范围以上,甚至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但低于30赫兹,就很难听到了。市场上有一些不错的耳机,试图将这些信号转换成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这通常被称为“潜水”。“潜水式”耳机,让你更加沉浸在音乐的低频中,充满弹性。

耳机参数

对于我们日常购买的耳机来说,如果某款耳机的详细说明页面上写着频率响应范围参数是20-20kHz,其实这款耳机也可以播放超过频率响应范围的声音,但是越接近或者超过临界,就会出现失真,所以在购买耳机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频率响应范围参数较大的耳机。

什么是阻抗和灵敏度?

阻抗也是耳机产品描述中最常出现的参数。有一个误解也是需要说明的,阻抗的单位是欧姆,所以会有很多人认为耳机的阻抗就是线圈的电阻,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实际上,阻抗是指电路中对交流电流的电阻,包括电阻、电感、电容。需要注意的是,耳机的音质性能与阻抗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音质好的耳机阻抗不一定高,音质不好的耳机阻抗也不一定低。

线圈是产生阻抗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电阻32以下的都是标准的低阻抗耳机,这种耳机容易发声,手机或便携式播放器都可以很好的驱动;32到100被称为高阻抗耳机,这类耳机没有那么好的驱动,一般前端也可以引入比较响亮的声音;以上100称为高阻抗耳机,一般对前端输出功率有一定的要求。小阻抗耳机容易推而不挑前端,那么为什么会存在高阻抗耳机呢?虽然我们说阻抗并不能直接反映音质的好坏,但是高阻抗耳机在声场、声级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当然,高阻抗耳机还需要更大功率放大设备的支持,一般是由桌面系统经过多级放大后驱动。

介绍了耳机的阻抗和灵敏度

灵敏度和阻抗是不能分开的。灵敏度是指耳机在输入1毫瓦的功率(以1千赫为基础)时所能产生的声压级或音量。一般来说,阻抗越低,灵敏度越高。此外,耳机越容易驾驶,就越容易发出噪音。所以如果平时用手机或者便携式播放器听音乐,在购买耳机的时候,尽量选择低阻抗高灵敏度的耳机,一般是16或者32耳机,手机可以很好的驱动。

电池材料

单位材质是很多商家最喜欢忽悠一些小白用户的宣传,说我们耳机用的是什么生物膜,用的是什么进口膜等等,膜材质通常是商家吹出来的那就是炒作,而且很多厂家也喜欢用膜材质来宣传自己耳机的调性。但记住,一分钱一分货,这适用于所有商品。无论什么膜片材料,其音质性能在什么水平,都会设定在相应的价格范围内。好的耳机很可能是贵的,或者你可以根据“好贵,贵就是好”的原则来选择耳机。

我怎么看你在吹

写在最后

当然,耳机参数并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耳机参数不亮,但实际听音感却有不错的表现。耳机参数和一些性能指标无法量化耳机的好坏,但耳机参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耳机的声学设计和做工。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大家都了解一下耳机的一些参数分别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示的,希望大家能顺利识别商家的套路。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耳机的各项参数代表什么(耳机参数介绍)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电子数码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关注电子数码发展动向,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内容全面新颖、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全面给您讲解电子数码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是您电子数码致富的点金石。
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人立场,如需删除,请注明该网址:http://seotea.com/article/1466786.html